子曰:“墨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思無邪
子曰:“墨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釋】
1)? 識[zhì]:記住
2)? 厭:厭煩
3)? 誨[huì]:教導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把所學的知識記住,學習也不覺得厭煩,教育別人不知道疲倦,這些哪樣我做到了呢?”
這幾句話介紹了孔子對于學問的態度問題,也反映了孔子不張揚、不自滿、無私奉獻的精神面貌。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于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墨而識之”是說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住,學問是靠知識積累來的,“學而不厭”是指學習的志趣永遠不厭煩,說起來好像是很容易,但是我們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一生學而不厭就不是件簡單的事了,簡單的事重復做,你就是專家,重復的事認真做,你就是贏家。“誨人不倦”說的是一種教學的態度,何為教學?是專職的老師嗎?在孔老夫子的心里可不是這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弟子規中說“己有能,勿自私”、“孔子師項橐”的故事都告訴你,人人為師,你能做到“誨人不倦”嗎?許多人自己有了一技之長卻成了千古不傳之秘,不肯教給別人,正所謂“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且不說師傅餓不餓得死,你肯定是直接的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最后一句“何有于我哉。”反應了老夫子不張揚、不自滿、無私奉獻的精神面貌。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時至今日,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誨人不倦,作為現在的一句成語,它的近義詞還有很多人:諄諄教導、不厭其煩、循循善誘……讓我們大家也同樣拿出熱情,努力學習,堅持不懈,把我們的一技之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