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工作了的學生在聊天的時候訴苦說,目前最大的苦惱,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己說話沒分量,影響不了身邊人,慢慢變成人微言輕的小角色。
這個現象也許并不是個例。每個人每天都在說話,但同樣的意思,被不同的人說出來,表達的效果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是天壤之別,時間久了,就會拉開人和人之間的差距。
那么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本書,叫《說話的力量》。作者弗蘭克·倫茨,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和商業語言策劃大師。書中內容可以歸納為三字訣竅:「簡」、「信」、「序」。也許對你提升自我表達,加強語言能量會有所啟發。
①「簡」
「簡」包含了兩個意思:簡明、簡化。
簡明是什么?顧名思義,就是措辭表達簡單、明了。作者提出一個判斷標準可以供我們參考,盡量不要用那些查字典才能懂的詞。
換句話說,要是讓對方在心里嘀咕“你剛剛那個詞是什么意思”,他就會產生一種不確定感,進而阻礙了他理解其他內容。想要簡明,有個小技巧:表達時多問自己一句,“對方是不是能秒懂?”如果不能,就換一個更簡單的詞來替代。
再來說說簡化,書中記錄了一個有趣的發現,近50年來,美國最能讓人記住的流行語,都是那些發音非常簡單的詞語。
比如1941年,IBM公司提出了“思考(think)”一詞,來傳達公司的價值觀;耐克的宣傳語“Just do it ”也只不過有8個字母。如果本身不夠簡單,人們也會自動地把它們簡化,比如把肯德基叫“KFC”,冰雪皇后冰淇淋叫“DQ”。
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時候,也是小勝于大,短勝于長,易勝于難。換句話說,能用短句就不用長句,能用三個詞說清楚,就別讓第四個詞出現,能直截了當口語化表達的,就少用書面語言。
②「信」
信也代表了兩個詞:可信和信念。
自我表達也好,人際溝通也罷,其實都不是一錘子買賣。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常聽的「狼來了」的故事嗎?小孩子前幾次說「狼來了」,周圍人都會急匆匆地跑來,可一次次撲空后,就再也沒人相信了。
林肯曾說,可以欺騙一個人于長久,欺騙眾人于一時,但絕不可能欺騙眾人于長久。換句話講,語言的可信性比語言本身更重要,人們相信你,才會買你的賬。
如何建立可信性呢?答案是說到做到。用語言告訴別人,你是什么樣的人,然后成為這樣的人。你可能會覺得看起來簡單,但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確實,生活中會出現各類突發事件和各種意外狀況,導致你無法按時兌現承諾。但當你無法把控時間,或者預感到不能及時完成約定時,可以提前告知對方,讓他有一個心理準備,并且自己努力縮短滯后的時長,加快事情的進展。
其次是信念,這是說言有所冀。羅斯福曾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唯一值得我們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肯尼迪也說過,“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而是問你自己能為國家做什么”。這兩位總統的話,都是在激發美國民眾的勇氣和信心。在心理層面上,這和家長鼓勵孩子,“你能做到的,我相信你”是一樣的。想要把話說到別人心坎里,你就要說出人們最根本、最原始的希望、擔憂和夢想。
③「序」
序是指順序。順序不一樣,人們的理解也不同,電影中有個表現手法叫「蒙太奇」。意思是讓兩個無關的鏡頭按順序出現,使人產生聯想。
打個比方,前一個鏡頭是一個男人拿著刀,后一個鏡頭是一個女人張大嘴巴,這就告訴我們,這個女人可能受到了驚嚇;但如果前面一個鏡頭是鐘表顯示凌晨三點,后面還是一個女人張大嘴巴,我們就會以為女人在打哈欠。
使用語言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一點,你要考慮先說什么,再說什么。
作者曾為一名總統候選人工作,他平常會按順序向選民播放三段視頻。分別是候選人生平、外界的贊美和候選人的演講。有一次前兩卷錄像帶出了故障,只好先放演講,后放生平和贊美。結果就是,按之前順序觀看視頻的選民,基本上都會支持候選人。而按之后順序觀看的選民,絕大多數會質疑他的能力和主張,這就是順序的重要性。
有兩個重要的說話順序:當你要說一些消極的、負面的事情時,你要先告訴人們“原因”,再告訴他們“后果”和“結局”;當你要說一些重要的事情時,先說“結論”和“決定”,再解釋“原因”。
總結一下,今天跟大家分享了提升自己語言能量的三字訣竅“簡、信、序”:用更少的字符傳達同樣的意思,增加信息密度;沒有任何道路通往真誠,因為真誠本身就是道路;改變信息的順序,對方就能聽到不一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