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沒關(guān)系,我知道無法做到讓人人都喜歡自己,因為啊,我又不是人民幣(手動滑稽~
? ? ?—— ?菜貓
01
最開始,中學(xué)作文段落中、成功學(xué)書籍上、網(wǎng)絡(luò)的段子里,都流傳著這樣的話語:
“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感激中傷你的人,因為他砥礪了你的人格;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激發(fā)了你的斗志;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dǎo)你該獨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感激斥責(zé)你的人,因為他提醒了你的缺點;學(xué)會感激。”
瞧,標準的雞湯體。
后來呢,又流傳起了:
“我又不是人民幣,怎么可能做到讓人人都來喜歡自己。”
嗯,接地氣了不少,多了些叛逆,少了些故作姿態(tài)的造作。
再后來,人們變得實在了,句子也改成為:
“不要去感謝那些曾傷害你的人,說什么是他們讓你成長。這對那些愛你的人一點也不公平。請記住讓你成長的,是你的努力,而支持你努力下去的是身邊那些愛你的人們。”
嗯,終于這想法變得中正了起來。
02
其實,要我說,于開導(dǎo)自己的角度,“我們不是人民幣,沒法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這確實是正確的論點,但,并不全面。
你不努力努力,又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往“像人民幣一般散發(fā)‘迷人的味道‘”上更靠近一些呢。
雖然開導(dǎo)自己要豁達,如果只是自嘲式的紓解,那倒沒什么不好。
最怕的,就是只聽了上文,沒關(guān)注下句,結(jié)果變成了“我行我素”的代表。
這,可就變得糟糕了。
我們所生活的地方之所以被稱之為“社會”,正是因為它是由“社群”組成,是“人群”的聚合體。
沒有與人的互動,又何談生活。
所以,即便沒有一百元大鈔的魅力,我們也可以讓自己多往五十元票子的魅力上努力,即便只能混到二十塊錢的水平,那也比一毛、一分錢,要強得多。
被不被人喜歡確實是一個“被動式”,但這背后,也是可以有我們“主動態(tài)”的努力來經(jīng)營,不是嗎。
03
當(dāng)然,歸根結(jié)底,有時,即便我們再努力,就是會有人不喜歡自己。
這又得正確看待這個問題了。
就像金錢雖好,但也總會有人視之如糞土,所以即便是“百元大鈔”也不敢保證自己時時刻刻都將具有魅力。
在這一點上,人民幣都和我們的無奈是一樣的,所以 ——
只要做好自己的事,發(fā)揮好自己的作用與價值就好。
你說“為啥他喜歡她不喜歡我”,他又問“為啥我喜歡的她卻總是不搭理自己”。
人人都有自己的求而不得,所以與其耗精力在這些地方,倒不如讓自己繼續(xù)在該有的領(lǐng)域發(fā)光發(fā)熱。
我知道,我們都喜歡“被人喜歡”的感覺,這來源于我們對“愛”的渴求。
但,這個世間愛的主體可以有那么多,你又何必非要固執(zhí)己見的就在某個個體身上耗光能量。
能獲得喜愛固然是自己的幸運,但倘若沒有,也請放平心態(tài)、放過他人,也放過自己。
青菜蘿卜各有所愛,有人就不喜歡另一些人最愛的香菜,這又有什么辦法。
難道香菜就要因此,改為散發(fā)哈密瓜的味道?
還是讓香菜就是香菜,然后等待尋覓喜歡它的人就好。
04
我知道關(guān)于“愛與被愛”,這是一個老生話題,可惜話題再老,也總是讓人繞不明白、想不透徹。
對于那些不太喜歡我們的人,我們真的沒有必要非較那個真兒。
多了一份喜歡,然后呢?又能證明些什么?
就連感情都是“你情我愿”才更為甜蜜。
有那個斤斤計較的時間,倒不如多給自己加些功課,讓自己多散發(fā)些更為迷人的味道,才是上策。
要我說,你覺得對方看你“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時候,也許對方真的未必是在針對你。
可能只是心情不好,可能是對方生理期,也可能對方想岔了,或者就是人生世界觀不合。
除了明確的誤解需要解開,我們又哪來的那么多的時間來尋根究底。
說到底,還是手上的事不夠多,閑得。
05
當(dāng)然,我們現(xiàn)在也流行著一種“討好型人格”。
是不是學(xué)名我說不好,但總歸的表現(xiàn),就是生怕自己給他人添了過多的麻煩,惹別人生氣。
這個最典型的的文化表征人群當(dāng)然是日本人的群體,雖然我們國人日漸受此熏染,但日本人由此表現(xiàn)的背后,還有著他們從上到下一致的文化習(xí)慣作為支撐,當(dāng)“不給對方添麻煩”成了全社會的默認共識,那么單個個體統(tǒng)歸也過度痛苦不到哪兒去。
怕就怕,這只成了一部分群體的內(nèi)心認知,卻因此,成了社會上其他人的受氣筒,最后痛苦不已。
這正是現(xiàn)在很多國人痛苦的根源,因為文化水平的差異、素養(yǎng)教養(yǎng)的差距,當(dāng)越來越多的人下意識的禮讓他人、為他人而考量時,卻無法通過“社會性共識”而換來良好的回饋,進而最后只剩委屈和置氣。
這也確實是“有苦嘴難說”。
但,我又得問問你,倘若真讓你把自己身上的素質(zhì)也去降格到那些“招人討厭”的人的水準上,是不是也會有“舍不得”?
不是不舍得這樣對待他人,而是不舍得讓自己最終成為那樣“不堪的自己”。
哎,還是人與人認知層面的問題,如果可以,我們還是更適合用更中正的角度看待問題啊 ——
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其實你也不用感謝你那些欺負你、討厭你、曾是你敵人的人”,你的成長也許它們確實是誘因,但你更應(yīng)該感謝的,還是那些“支持著你的朋友親人,與那曾經(jīng)不曾放棄與降低標準的你自己。”
06
所以啊,
努力吧少年,讓自己發(fā)光發(fā)熱!
在那些不被理解的、不被喜愛的、甚至是被嘲弄的時刻,請記得:
你的人生是自己的,你,其實是在為自己而活,所以,沒有必要過多理會別人的嘲弄和不喜,因為他們不曾走入你的過去,也便不曾讀懂你的此刻和你所有的努力;
豁達吧少年,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意愿和義務(wù),會去了解你的過去!
所以,請自己學(xué)會珍惜,珍惜對你好的那些人,珍惜那些善與愛意。
誰都不是誰的粉絲,都只不過是匆匆過客;
對于人生,除了我們自己,其他都是配角而已。
所以,不被喜歡又如何,倘若已經(jīng)盡己所能,那么你只需不愧對努力的自己即可。
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