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到了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接收海量資訊。每天收藏、復制粘貼、保存,可一段時間后,發現好像儲備了很多知識,卻什么也沒吸收到。
投入了大量時間,看了那么多干貨,聽了那么多大道理,結果卻收效甚微,甚至是無用功。
為什么學不好?
學生時代,我們接受的知識是成塊的、預設好的。我們只需按部就班,循序漸進?,F在我們接受的知識是零散化的、無指向性的、多元化的。
在知識泛濫和信息轟炸的背景下,我們能夠輕而易舉、低成本的獲取知識,但更難判斷該學什么。
知識的半衰期變短了。一天不看手機,可能第二天別人討論熱點話題的時候,一句話都插不上??梢?,知識更新迭代的速度是驚人的。
時間越來越碎片化,我們接收的知識隨之變得零散化。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看似學了很多,其實很快就丟了。
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個人知識管理方法——篩選提取、有機整合、運用所學。如今,不會管理知識的成了新時代的文盲。
怎么建立知識體系
第一步:知識的篩選
我們容易走進一個知識雷區,什么都不想放棄。內容太多,什么都想學,導致什么都不精,最后可能還會造成癱瘓狀態,無法行動。
特別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需要處理信息,術業有專攻。學霸從來都不會被海量的試卷、課題淹沒,他們善于提取有利知識,針對性地學習。
如何篩選身邊的資源?是不是可以屏蔽掉一些不重要的微信群,取關一些無聊的微博,過濾掉一些毫無營養的雞肋文,摒棄掉一些無病呻吟的垃圾信息。
第二步:知識的儲備和整理
腦容量不夠,工具來湊。擅于學習的人,也一定是擅于使用工具的人。
推薦一個軟件——Evernote印象筆記,可以說是第二大腦,隨時隨地將所需要的東西收集保存,還可同步到電腦端。
- 看書的時候,看到有價值的東西,拍個照就能永久保存。
- 上課老師所講內容,或者會議內容,可以用音頻記錄。
- 無論是點滴靈感、待辦清單、或是讀書筆記,都可隨時收入囊中。
知識收集起來后,還需要整理。
不要相信自己“等我有空再看”的鬼話,有多少人收藏后沒有再看過。不經整理的知識堆砌得越來越多,雜亂無章,日后根本不想再去翻閱。藏了不讀,讀了記不起來,等于沒讀。
用文件夾分門別類,精細化打標簽,不失為整理的好方法。
首先我會將筆記分為兩類,一類是事務型的,一般在任務完成后便可刪除,如待辦清單、日程安排等,這些我會按時間整理。
另一類是資源型的,則需要長久備案留存。我用的工具是網絡U盤,如百度網盤,可以多端并用,省去拷貝的麻煩。
對于需要經常查看的筆記,我一般會放在印象筆記,里面就有分類和標簽的功能。我一般每隔一個星期就會重新過一遍印象筆記里的知識精華,一點點輸入腦海中,日積月累。
第三步: 知識的運用和共享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任何事物都是兩次創造而成。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造,然后付諸實踐,即體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創造”。
愛德加?戴爾發明的學習金字塔也告訴我們,學習者在兩周以后記住更多內容的有效方法是,傳授別人或立即應用。
簡言之,就是知識分享和學以致用。
為什么我們學了那么多年英語,還是沒長進,很大原因是學了沒有卻沒有實際運用。我也是個英語學習者,我的方法是:學以致用,與外國人交流。這不僅點燃我的學習激情,更重要的是英語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互聯網浪潮下,我們可以共享知識的平臺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簡書,知乎,微信、微博,論壇、博客。
滿肚子墨水,不分享出來,豈不可惜。別人贊同,自己有成就感。別人反對,也能促使自己更深入地探究問題的本源,有意識地提升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會有意外的收獲,能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打造個人品牌。何樂而不為呢。
現在就把讀書筆記分享出來,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