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海》
臺東到花蓮已從臺灣的西海岸轉到臺灣的東海岸。雖然都是海岸,都是海浪拍岸,但卻存在巨大的差異。東部面對的是太平洋,廣闊無垠,波濤洶涌;西部面對的是臺灣海峽,大陸限制,風微浪弱。都是海景,但差異甚大,如果你問“誰更美?”,當地人大多數的回答是東部。我到覺得各有千秋,西部嫵媚,東部狂野。但如果你問“誰更刺激?”,那答案肯定東部。那一排排巨浪向海岸撲來,氣貫長空,拍打擋浪水泥筑石發出的巨大轟鳴震耳欲聾。你如果站在海邊會感到恐懼,你生怕不小心被他撕碎。你欣賞她,因為她太美!你又離她很遠,懼怕她,因為她太狂野。
東部大東海的風景點比西部多得多,沿11號公路騎游,特別是在長濱鄉沿岸,隔幾海里就是一處,只要是海灣就美,碧藍的海水卷起千堆雪,想想都醉人。
除了這些自然海灣的亮點外,還有二處人工的景點,一是水倒流,正因為看上去不可思議,所以吸引了很多人在此住足觀看。其實是利用了人們的視覺差,這是錯覺欺騙。還有另一個是北回歸線紀念碑,此類紀念碑東西各一個,環島游,二個都能碰到。
晚上將近22點才騎到了花蓮,遠遠超越了計劃,騎行10小時,180公里,冒著天黑還翻越了一座山,想想還有點小小的心寒。
花蓮的到達,宣布東部沿大東海的騎游結束。
這是大東海的海,片片拍不出那種驚濤拍岸的氣勢,這就是照片與現場的差別,有些東西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水倒流是個奇觀,很吸引眼球,但拍不出效果,只好拍個招牌。
《基隆和淡水》
花蓮到基隆是乘坐區間列車跳過的,為什么要跳,原因有二:一是道路險惡,路面窄,車輛多。左邊為高山,一遇下雨經常會發生山石滾落;右邊為臨海峭壁,海風強勁,當騎車從花蓮向宜蘭行進時,以爬坡為主,速度慢,當大型貨車或客車較多時,把你往路邊擠。路邊雖有護欄保護,也會感到膽顫心驚。當問及當地騎行愛好者,也說危險,建立乘車避開。下雨,避險,成為乘車跳開的十足理由。
花蓮火車站還是值得一提的,不要看他小,但有他別具一格之處,其站內大廳吊掛了用布制作的,碩大的,象花蕊一樣裝飾品,即美觀,又有特色。
當地騎友很神圣向我們推薦了花蓮的太魯閣國家公園,說很美,甚至說出“沒去太魯閣就等于沒來臺灣的狠話”,讓我無限期待。但,到了,看了,真得沒有感覺,不知是我們沒有看到,還是在大陸看多了。可能對臺灣來說,海遠處不在,對海沒有感覺,但,大峽谷太少,可能更顯珍貴。我們可能正好相反,觀光了太魯閣總有點上當的感覺。
基隆之夜還是很美好的,其小吃夜市是我在臺灣偶遇中最好的,品種多,口味好,特別是海鮮值得一品。我從未見過那么大的章魚鬚,大龍蝦,還有繁多的花貝。烤了一節章魚鬚,烤之前切薄和切劃花格,有點象大陸炒腰花的刀法。燒烤的工具有點差異,不是大陸的燒烤鐵絲夾,是有凸凹條紋的鐵板。烤的過程有點相似,邊烤邊刷作料,但我讓他放辣椒粉,他不干,他給辣椒醬讓你自己放。烤時香氣四溢,吃起來也是味道好極了!
3月19日基隆到淡水是騎游進行的。基隆是一座聞名于世的軍港,曾經是美國重要的軍事基地。游玩和平公園,你會看到,美軍遺留的痕跡已蕩然無存。曾經繁華的,花紅酒綠的基隆以成為當地居民的逐漸淡誋的記憶。我們來到基隆,也只是想了解一下他的歷史,再見了基隆!
野柳地質公園成為這段騎行最閃亮的景點,形象與奇特打動每一位到此觀光的游客的心靈。花豹石身上的豹紋可以假亂真,臺灣島石就象濃縮的3D臺灣地形圖,帶著高崇頭飾的埃及艷后就象活脫脫站在你面前,她的高貴氣質吸引游客爭相與她合影留念。這里的地質奇觀可能是 臺灣一絕,不親臨看一看,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在基隆港沒有看到美國的軍事基地和軍艦,到去些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