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們重新把你在校默寫的第9課重新默寫一遍吧。”
“明天周考,不考第9課。”
“不考就不默了嗎?你默寫錯了這么多,你的成績總是不能進步就是你這樣的態度造成的,必須默。”
這個周末,我跟孩子又發生了一場相愛相殺的鬧劇。
在我失控的“教育”下,孩子極不情愿哭哭啼啼中,把字重新默寫了一遍。
看著孩子下午返校離開的身影,后悔、心疼、自責,心中打翻了五味瓶,為什么總是把愛變成傷害?
01.缺乏傾聽和溝通,引發孩子不高興
回頭看看我與孩子的對話,跟本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縱然不對,可以聽他說完之后冷靜跟他分析一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是否重新默寫,誰就能知道孩子不會改變主意呢?
而作為媽媽的我,不是跟孩子討論為什么重新要默,而是以一種責怪的口氣去指責孩子,試想,如果我們在工作中老板也以這樣的姿態對待我們,我們的情緒會如何呢?
02.不就事論事,激化了孩子的壞情緒
問題本來是想讓孩子默寫,卻變成指責 ,而且轉化到孩子的態度和進步上,孩子的情緒一下從不情愿變成委屈,我更是錯把孩子的哭啼當成反抗,自己的情緒也開始失控。
清晰地記得孩子在與我爭吵的過程中,說了這么一句話“你就不能允許我有一點點的情緒”!
自己點燃激化了孩子的壞情緒之后,沒有覺察,更缺少了一顆寬容之心,如果當時就事論事,不去談及其它,孩子的情緒會被激化嗎?
03.把爭奪權利當成堅持原則,升級了矛盾
樊登老師曾經在他的《讀懂孩子的心》一書中這樣講到:“沒有比跟孩子進行權利爭奪更加糟糕的事了。”
“必須默”這三個字,算是徹底地把孩子激怒了,他“狠狠”地在紙上寫著字,淚打濕了臉頰和紙張。我的憤怒和情緒也在不斷升級,最后變成了兩敗俱傷,丑態百出。
如何能不再把愛變成一種傷害,作為父母的我們,特別是對待就要進入叛逆期的孩子,實在是一件值得我們深思的事情。
也許傾聽、尊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和他一起制定“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才是正確的方法,我們只是幫助孩子的角色,不應該是跟孩子權利爭奪的關系。
當孩子崇拜父母,喜歡父母的時候,他才更愿意跟父母在一起,才能從此遠離把愛變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