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看一下這兩段文字。
1.“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將孟子的兩段話合而觀之,就會發現孟子在表達中使用了兩種不同的方式。
第一句“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是說“惻隱之心”等于“仁之端也”,即惻隱之心是行仁的開端。
第二句“惻隱之心,仁也”,則是說“惻隱之心”屬于“仁”這一類善行,由惻隱之心所實現的善即是仁。
每個人生下來就有惻隱之心,但并非生下來就有仁。這樣理解這兩段話才不會產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