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節? 音樂教育
? ? ? 商音樂教育:在中國歷史上,夏、商、西周三代的音樂教育制度在制度化形式方面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禮樂教育。從夏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如器樂、禮器)在葬墓中的配置來看,當時的禮樂活動相當發達。商代的“學”內容與占卜有關,商人敬神祈福都與“樂”有著緊密聯系。
? ? ? 西周的音樂教育:以禮樂教育為主體,“樂”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史稱“樂教”。當時的樂教概念并不同于今日的專業音樂教育,只是一個樂教機構,樂教活動皆由禮官擔任。西周的禮樂教育行為具有理論化、政治化、宗教化的性質,這是其歷史特征。(摘自本書第二章P22)西周時期的學校已有完備的教育制度,分為國學、鄉學兩類。國學是為上層貴族子弟專門設立的,下分為大學與小學。周天子在宮中設大學,分五個部分組成,即“五學”:辟雍、成均、上庠、東序、瞽宗。“成均為學樂之所,由大司樂主管;東旭為學干戈羽龠樂舞之所,由樂師主管;瞽宗為學禮習樂之所,由禮官主管。”(摘自本書第二章P22)。屬于國學的禮樂教育由春官宗伯掌管,其下屬最主要的禮官是大司樂,其任務是培養擔任國家禮儀活動官的“國子”。而春官宗伯則負責教習樂舞禮官,如大司樂、各類樂師、磬師等。鄉學則是地方“治鄉之教”的學校,教育對象就是普通的平民大眾,以及未任官職的“國子”。
? ? ? 西周的音樂教育有相當嚴格的實施制度,教學過程是根據四季循序漸進展開的。歷史上對西周音樂教育貢獻最大的是周公旦,他執政期間最大的貢獻就是制作禮樂、倡導樂教,并開古代禮樂教化之先河。西周的禮樂教育思想一是以教育為立國安邦的重要舉措,二是將道德倫理教育與樂舞藝術教育將行為規范教育與審美情感教育共構一體。西周樂教中最具權威性,也是世界上使用年代最久的音樂教材,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入樂詩歌總集《詩》,后被作為儒家實施教育的經典之本。(摘自本書第二章P23)
? ? ? 感悟:從西周音樂教育較之現代音樂教學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它所教授的并非僅僅是簡單的音樂,更像是一門綜合藝術。《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大司樂)以樂德教國子:中、和、袛、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韶》、《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西周時期的樂教內如上文所述容包含三個方面:第 一,樂德。道德的教育在西周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主要包括道德、人倫、政治以及宗教思想的教育。第二,樂語。通過借古證今的方法來培養受教育者賦詩配樂、寫作閱讀的能力。第三,樂舞。樂舞的代表作即上文提到的《云門》《大韶》等, 通過樂舞的學習可以讓受教育者緬懷先輩們豐功偉績,更重要的是統一思想。 而我國現代的音樂教育,是將舞蹈、詩歌、繪畫等做了細致劃分,成為一種專門的藝術教育, 它所涉獵的領域遠不及西周樂教寬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