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福州中小學恢復線下教學,停課期間,一二年級我們提供了資源包供學生自主選擇,那么學生們長達三周的線上學習效果如何呢?復課以后我們可以怎么有效的進行學習呢?
停課前我已經根據麻吉星平臺系統的數據初步看出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的學情差異。復課以來,我們可以繼續借助數據了解學情,同時我有意識的進行雙班數據的對照、差異分析和追蹤。
現在我們來看看執教的兩個班復課以來(4月11日—4月29日)生成及互動數據圖:
兩個班生成互動情況大致相同,其中“搶權”、“視頻”的使用是一樣的,1班“照片”63張略低于2班的68張,“投票”和“挑人”次數略高于2班。仔細調閱具體的課堂情況,我看到學情和教學策略的差異:2班整體思維較為活躍,學生生成較為豐富,因此“照片”數量多,而1班投票的多次作答情況多一些,因此“投票”和“挑人”次數略多。
一、“以生為本”和“教師中心”
復課后,一開始我們進行了第三單元《分類與整理》的新課學習。4月15日正式開始線上學習內容第四單元《百以內數的認識》的整理與復習,來看看當天的課堂記錄對比:
2班的倒計時9分鐘,學生作品展示5次;1班的倒計時僅為5分鐘,學生作品展示3次。倒計時少意味著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的時間比較少,教師講授的時間比較多。借助時間軸回顧我的課堂,2班的線上學習效果相對來說不錯,在我整合的活動中大概能做到鞏固+提升,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其中2班比1班多出來的倒計時和展示均為2班完成了第二關闖關活動:我愛動腦筋。
回顧1班的這節課,可謂是典型的“教師中心”課堂。1班的線上學習效果比較一般,學生對計數器撥珠進位和連續進位的理解和表達都比較欠缺,但課堂當下的我心里著急了,就開始了教師不放心“講述”過程,學生體驗、表達和探索的自主時間也就變少了。其實,缺乏互動的線上學習效果一般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嗎?我的教學策略一開始就不夠科學,我應該要先收集數據了解兩個班學生具體的學情設計適合他們的學習活動。比如闖關二“我愛動腦筋”1班可能沒有時間探索,但我應該在前面的“撥珠活動”加入適當的數數過程充實活動,和學生一起將知識能力以及方法進行結構化,逐步探索高階的學習活動。
二、“關注數據”和“妥當調整”
因為線上線下學習的斷層,4月15日的“教師中心”課堂提醒我要更加關注數據,真正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課程表安排的課程都是2班先上然后1班再上,我會根據2班的學習情況對1班的教學進行調整。
《百以內數的認識》單元復習第二課時,為了了解學生是否了解“10個10個數更簡便”這一基礎知識方法,在2班的課堂上我請學生“數夾子”判斷哪邊數的更快?
盡數據圖已經顯示100%,我仍不放心的圈出了一列10個,然后再請學生將雜亂的黃夾子圈一圈數一數。
可以看出來,這個重要的基礎知識學生們已經掌握得較好,于是在第二節課1班的教學中我便將這個我一開始認為是“腳手架”環節省略,將其與下一個環節“怎么數圓片”整合,進行了合理的調整。
這樣便提高了教學效率,節約了時間,因此1班在這節課比2班多了時間探討下圖這道題并做了辨析(2班放在下節課探討啦)
二、“不同生成”和“不同決策”
在4月下旬執教解決問題時:用13元錢正好可以買下面哪兩種雜志?
2班的作品是以下三種方法:
1班的作品是以下三種方法:
經過一個階段的調整,1班和2班的多樣的生成讓我看到學生們的思考和成長。兩個班在作品的呈現和思考上有些區別,1班學生小朋友對小余老師的1號作品提出了建議,他認為可以不用那么復雜,于是根據學生們現場的反饋,我請學生們對小余老師的作品是復雜還是清晰進行投票,選項挑人說理由。
小余老師的作品思路非常清晰,列出算式后還將可以購買的兩本雜志連線起來。喜歡畫畫的她用畫圖的方式表示出了雜志,一些小朋友認為復雜的原因就在于畫給人的感覺不夠簡潔,當然此時我就可以將用序號、價錢、字母符號等方式告知小朋友,但我想這正是小朋友形象思維最真實的反映,它已經體現了這節課我們所學的核心方法,以后的學習中再慢慢探索和感悟符號意識并不遲。
根據學生們多種多樣的不同生成,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學策略,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教學的多種多樣的可能性和創造性。
四、“不斷進步”和“一起成長”
字里行間,大家可能看到的是我更加關注1班,事實的確如此。從感性判斷來說,復課后我更喜歡是上2班的課,但正因為有了數據,讓我有意識地看到差異,克服教學上的惰性,真正看到學生的能力起點和學習需求,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這個過程,我看著2班穩步前進,1班在努力加速前進,在差異中看到了尤其是1班的成長,讓我充滿了成就感。
4月26日的課堂上,1班和2班都完成了一次三次作答,在用人民幣解決問題時,我提問:哪種方法更能清晰的表達思考的過程?
可以看出,2班是兩種方法進行投票,1班生成了3種方法,而方法2正好是1和3的整合,將思考的過程完整呈現,更利于學生進行辨析和判斷。此前多次作答的數據2班的情況要好于1班,2班的全班對話效果較好,而1班雖然乖巧但專注力不夠,傾聽習慣也有待加強。正是在這一階段的調整中,我看到了1班生成在不斷的豐富,傾聽習慣也在不斷的加強,我很開心,那天我也將這張數據圖分享給了班主任,一起感受進步的喜悅。
那么,就讓我們繼續在麻吉星魔法課堂的陪伴下,在數據中看見差異,妥當調整,精準決策,一起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