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奮力前行的蝸牛
2018年年初,寫下的計劃就是要“輸出”,曾經想,用“輸出”倒逼“輸入”,讓自己通過“輸出”來解決閱讀不能堅持、甚至是寫作的短板。然而,這個泛泛的計劃跟之前諸多的計劃一樣,有個開始卻沒有了然后。
仔細反思,為什么會這樣不了了之?
1.有畏難情緒。
一是一直認為自己寫文不行,寫不出來什么東西。二是覺得自己肚子里沒貨,倒不出來什么東西。
解決辦法:撕掉“不會“的標簽,降低標準。答應筆蓋日更之前,特意問了日更的要求,每周最少3篇、每篇不低于600字,應該能做的到,先從做到最低標準開始。
2.不知道寫什么內容,輸入不夠。
之前的計劃定的太泛,等到要寫的時候,抓耳撓腮,不知道要寫什么內容。
解決辦法:這次,在行動之前好好梳理下,可以寫什么內容。一是可以寫樊登讀書的聽書筆記,可以寫我報名的線上課程的踐行筆記等,有這些保底,感覺更容易做到日更。
3.沒有壓力,也沒有持續的動力。
我的行動力還是比較欠缺,需要旁人的鞭策、鼓勵,自卑,寫的東西不好意思分享給別人看,沒人看又沒有寫下去的動力,陷入惡性循環,最后不了了之。
解決辦法:好在筆蓋菇涼愿意帶人一起日更,有日更群,有一群一起日更的小伙伴,那我就好好抱住大腿,好好珍惜資源、機會,做起來~
最后,想清楚日更的目的是什么?
1.日更的目的是打破不會寫作的魔咒,做到從0到1。
2.日更的目的是強化學習的內容,記錄下踐行的文字,幫助轉化成行動。
3.日更的目的是形成書寫習慣,積累出自己的成就事件。
在2019年的初始,立下這個Flag,往后的日子,請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