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我一直有這么一個困惑:為什么我寫的文章沒有人看?自己看來看去,總會覺的自己的文章挺正能量,挺好的呀!
于是,每次寫完,我都沉浸在自己的良好中,然后對著慘不忍睹的閱讀量發呆……
最近,我上了文叨叨寫作訓練營的寫作課程,隨著課程的深入開展,我發現自己文章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沒有邏輯!
沒有邏輯,我就會自說自話;沒有邏輯,我就會思緒飄飛,然后飛到自己都找不到的地方;沒有邏輯,我就很難表述清楚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
最近幾天,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讀了叨叨姐所有的簡書文章,干貨文也好,情感文也好,都有著嚴密的邏輯,都是經過精心的謀篇布局之后,才下筆去寫的!看完之后,再翻看自己以前的文章,有種想把它們統統扔進垃圾桶的沖動!(還好我忍住了,孩子再丑,也是自己的孩子呀)
經過反復地琢磨,認真的反思,我終于明白,要想寫出好的文章,必須有清晰的邏輯,而要去是文章邏輯通順,則需要技巧!
1.主題明確且唯一,讓讀者明白你說什么
叨叨姐的文章,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無論是給別人提供價值的干貨文,還是引起大家共鳴的情感文。
讀完叨叨姐的文章《你那么優秀,為什么大公司不要你》,就能很清楚得知道,大公司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而作為應聘者的你,往往再投簡歷時會范那些錯誤!
讀完叨叨姐的文章《那些輕而易舉的遠方,從來不值得奔跑》就能明白,我們選擇往大城市,高目標去努力,雖然會很辛苦,但都是值得的……
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文章才會有靈魂。
圍繞主題去創作出的文章,才能讓讀者明白你想表達什么,只有明白了你的意圖,才能談得上引起共鳴。
2.文章層層深入,讓讀者不想停下來
小時候寫閱讀題,當題目問到文章在敘述方式上有什么特點時,我總會回答,文章引人入勝,引起讀者的興趣……雖然這樣寫,但我卻從來體會不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讀叨叨姐和一些大牛的文章,就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沖動,引人入勝來形容大牛們的文章,簡直太貼切不過,跟小時候不同的是,這次我看文章,會去思考他們的文章為什么能夠引人入勝。
答案在我讀到第五篇文章時找到,那就是文章有層次感,而且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很多看似沒有關聯的小故事,其實說明的道理都是遞進的,最后結合起來,完美的證明了文章的主題!
有一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刻,叫作《原來我們都有機會過另外一種生活》。誠如叨叨姐自己的分析,文章引用了三個小故事,第一個故事是說一個人要想體會另一種人生,需要有推手,第二個故事就講到,人要過另外一種人生,有推手也抵不過自己內心的退縮,到第三個故事,則講出文章的中心,人們要想體驗另外一種人生,有推手更重要,但是最關鍵的是自己的內心,是否有足夠動力去推動你改變!
3.鮮活例證,讓文章有血有肉,生動起來
無論是干貨文,還是情感文,你的文章要想讓讀者讀下去,干巴巴地說理,是絕對行不通的!
鮮活例證,是一篇文章能夠讓你讀起來不枯燥的潤滑劑。
那么,是不是我們隨便舉一個例子就能算鮮活呢?
當然不是!
鮮活例證指的是能夠證明主題的,且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實實在在的例子!
而這個例子最好就是發生在你自己身上!
分析叨叨姐的文章,你就會發現,她的每一篇文章的例子,幾乎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者是她直接接觸過的一些人的事情。
只有你親身經歷,才具有說服力,只有故事真實,才能讓文章生動!
4.與讀者發生“關系”,讓你和讀者親密起來
一篇優秀的文章,無論是引起共鳴也好,提供價值也好,都是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最后文章的落腳點一定是引發讀者的思考,從而達到文章的目的。
叨叨姐的文章,在結尾處,往往不向別的情感文一樣,一股腦的抒發情感,呼吁行動。她文章結尾用的最多的一個字就是“你”,你怎么去想?你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嗎?你有這樣的煩惱嗎……
跟讀者發生“關系”,產生鏈接,這種鏈接能夠拉近你和讀者的距離!
掌握了這些寫作的小技巧,你還擔心自己的文章沒人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