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九篇“子張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的言論。據記載這些言談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以后,而那些先于孔子去世的一些學生均未出現,如顏回、子路等。
上文品讀了“孟莊子之孝”,文中先是提到曾子談人的情緒。
曾子說,他聽孔子說,平時人們很難主動流露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在自己雙親去世的時候,才會真情流露將內心的情感溢于言表。
此處表達出人們平時會壓制自己的情緒,只有到了極度傷心處才會表達。
但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會給人的大腦帶來極大的負擔,最后有可能會引發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
該表達情緒的時候,隨時表達。
后文提到曾子談孟莊子。
曾子說,他曾聽孔子說,猛莊子是很有孝道的人。
此處表達的意思,可能是當時孔子的學生們都在記載孔子說的話,如此產生了這樣的談論。
繼續下章: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注譯:
陽膚:據說是曾子的學生。
矜:憐憫。
原文解析:
孟氏任命陽膚做典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在上位的人喪失了正道,民心離散已經很久了。如果審案時審出真情,就應該悲哀憐憫,而不要沾沾自喜!”
有感解讀:
孟氏是魯國的大夫。孟氏讓“陽膚為士師”,就是讓陽膚擔任掌管刑罰的職務。
陽膚是曾子的學生。上任之前,他問曾子:“我現在要去做典獄長了,請問老師有什么要交代的嗎?”
曾子說:“在上位的人,已經喪失正道太久了,民心離散也已經太久了,已經沒有原來的精氣神了?,F在,能夠混口飯吃就已經很不容易了?!?br>
曾子后句又補充到:“如果你了解了犯罪的動機和案件的實情,不要因為自己能破案而沾沾自喜,而應該體察民情,法外開恩,同情犯罪的人?!?b>
如果是太平盛世,老百姓生活安樂,警察抓到壞人感到喜悅是理所應當的,這說明工作做得很好。
但問題是,當下是“邦無道”的時期,天下混亂,老百姓生存已然不易。這時候,作為一個執法者,你還是可以秉公執法,但是每當你查明了一個案子,心中要能夠有一絲悲憫。
“哀矜”就是悲哀、憐憫的意思。能夠懷著悲憫之心去判案,這是一種大愛。
我們從中能夠感受到,曾子的內心是多么細膩啊。他非常實際,并沒有要求作為士師的學生在查案之后,把罪犯放掉,這是不合理的要求。
但是執法歸執法,人心還應該有柔軟的部分,能夠理解當時那個“天下無道”的時代本身的悲劇,能夠看到每一個案子背后的無奈。
曾子所生活的年代,是真正的“悲慘世界”,絕對不會比法國大革命時期穩定。人民顛沛流離,餓殍遍野。所以曾子才會跟他即將擔任執法官員的學生說這樣的話。
繼續下章: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注譯:
紂:商代最后一個君主,名辛,紂是他的謚號,歷來被認為是一個暴君。被周武王所敗,自焚而死。
下流:即地形低洼、各處來水匯集的地方。
原文解析:
子貢說:“紂王的壞,不像傳說的那樣厲害。因此,君子非常憎惡居于下流,一旦居于下流,天下的一切壞事壞名都會歸到他的頭上來?!?b>
有感解讀:
我國古代社會以倫理為本位,美好的事情自然會加附到德行高尚的人身上,而丑惡的壞事則一定會附會到德行低下的人身上。
如此一來,好人的名聲會越來越好,而壞人的名聲則越來越壞。如今社會,仍然沿襲了古代這種評價人的方式。
而子貢是一個敢說真話的人。
子貢讀古書,琢磨來琢磨去,發現紂王沒有那么壞。
人們每每描繪末代皇帝的時候,都容易將其形容得非常糟糕。每個末代皇帝,從最早的夏桀,到商紂,到隋煬帝,到劉后主、李后主、崇禎皇帝等,都被后人描寫得極度不堪。因為末代皇帝屬于“失敗者”,而前朝歷史都是下一個朝代寫就的,自然會把他們寫得很壞。
子貢是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他說,紂似乎沒有那么壞,沒有大家說的那么糟糕。
子貢的反思是,“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下流”不是通俗意義上理解的下流,此處的“下流”是說,君子不要居于下風。倘若君子在斗爭中失敗,那么所有的臟水全都會潑到君子身上。這是子貢的感慨。
《道德經》里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老子認為,水對萬物都有好處,跟誰都不爭。水總是待在最臟、最惡的地方,所有的東西都沿著河往下流淌,水在最低處承接著,那才是接近于道的部分。
因此,有一句話叫“居下流者納百川”,能夠待在最低處,能夠接住所有臟的事物,才稱得上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道家的追求,跟子貢所說的“君子惡居下流”是正好相反的。
子貢讀書很喜歡反思,而且敢于提出批判性的意見??上?,《子張》這一篇里所有的討論,夫子都沒有參與,因為夫子此時已經去世了。
子貢的結論是,人最好不要處在一個不利的境地。如果你身處不利的境地,那么必然有口難辯,根本就沒有話語權。
至于紂到底是什么樣的人,誰又能給出切實的證據呢?我們也都是從演義、后人的敘述中得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