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涵老大得到一個公開表達的機會,為班級主持15分鐘的主題班會,圍繞雷鋒精神的主題。
涵老大放學回家圍著我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看得出她的小興奮和小慌張。
15分鐘呢!媽媽,我怎么辦啊。她撒著嬌,我心里清楚,她知道該怎么辦。
就那么辦唄,做個PPT,清楚地講出來。
嗯,我也是這么想的。
之后某個晚上,她不到九點寫完作業,拿過電腦,在那噼噼啪啪敲個不停。
老公不知所以然,還問她干嘛呢,不寫作業玩電腦。
我趕緊攔下他的討人嫌,讓涵老大盡情查找,必要時我表示可以提供技術支持。
沒成想,等我再次趴在那看她的進程,她已經下載了一個成型的PPT,里面也有成型的雷鋒文案。
amazing!我為現在孩子能通過網絡找到資源感到驚訝。但同時也為孩子不能自己查找資料,親手制作PPT感到無奈。
涵老大為了確保15分鐘完成分享,自己計時從頭到尾演練了一遍,然后過來愉快地告訴我,媽媽,14分鐘,沒問題。
這時,老師也通過手機來提醒如果有了PPT,請提前發給她看看。
就此,涵老大愉快地提交了PPT。并且還和老師溝通,建議兩個人主持,分擔一部分壓力。老師同意了。
她邀請了好朋友,并提前把PPT分享,進行了分工。
今天是主持班會的日子,還不知道結果如何,但就整個過程而言,孩子準備充分,還是很期待的。
我禁不住和老公夸她,孩子大了,能力也提高了。
2.皇上不急太監急。
每天早上老公起來做飯,然后送涵老大上學。時間大概在50分鐘內搞定,非常緊湊。
一開始涵老大自己定時,到點了喊爸爸起來做飯。后面倒過來了,爸爸起來做飯,喊不起涵老大。
再之后就是爸爸做完飯,準備出門了,涵老大才開始梳頭發。
今早爸爸在那吆喝,快遲到了之類,吵著我們睡懶覺。等涵老大走了,我告訴老公,得改變這種模式,讓涵老大自己著急起來。
具體做法:一是不再督促,愿意幾點就幾點;二是不再使勁踩油門,做不遲到的掙扎。甚至可以遲到幾次。啟動涵老大的自我防御機制,讓她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不遲到。
老公若有所思,不知道明天還會不會輪回舊模式。
3.這幾天讀《自驅型成長》,書中回答了我一個擔憂,對于一個自控力尚未形成的孩子,父母是否應該早點介入,幫助他們控制自己的行為和選擇,直到他們具備了自控能力。
書中說,一個孩子大腦發育完全,具備自控能力需要20-30歲,家長無法全程跟隨,幫助孩子到那么大。父母需要做的是從現在開始,把孩子的決定權交還給他們,即便作出了并不明智地選擇,但失敗的經歷何嘗不是成長。
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面對困境,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局勢發展。
這一點我是認同的。我的成長就是在斷奶(當兵)后開始的,我父母無法左右我的人生,我便不得不面對環境。
4.聽完了《緩解焦慮:無限人生書單第一季》,深深被楊芮折服。
她推薦了10本書,只有最后一本《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看過。而且當年是我重點拆過的一本書,今天結合著復盤,發現自己也就看懂了一半。
按老師說,神經癥就是焦慮癥的前期。一個世紀前被看成病癥,現在大家早已習以為常。
這本書的可貴之處,是向權威佛洛依德提出了質疑,在當時需要莫大的勇氣。
其他的書籍印象也很深刻,比如探討的關于男子氣概的認知迷思。男子氣概就絕對是好的么?是否也存在對女性的蔑視和暴力。那什么樣的男子氣概是健康的呢?這種符合時代價值的評價是否也給男人帶去了內心的枷鎖呢?
多幾個角度看待生活,也許我們也會發現認知的固化,也會主動而非被動地尋求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