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心報國 無路請纓
公元350年,東晉朝廷以殷浩為中軍將軍,督五州軍事,率兵北伐。只可惜殷浩此人是典型的世家子弟,空談有余,實力全無。數次北上,屢次大敗,不但勞民傷財,損失慘重,更是士氣低迷,朝堂上下,盡是聲討之音。354年,正月,桓溫上奏朝廷,列數殷浩罪狀,朝廷無奈,只能廢殷浩為庶人,并將北伐重任轉交到桓溫手中。
早在三年前,桓溫便有八州之地,更是自行招募軍卒,處理內政,儼然一副半獨立狀態。如今又接過北伐帥印,朝廷內外大權,盡歸他所有。
東晉一朝,因為士族豪門以及朝廷圖求安逸導致偏安一隅,可是北伐一直是愛國志士的最終目標。在北伐這條道路上,各方英雄輪番上場。祖逖來過,劉琨來過,庾亮來過,殷浩來過,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失敗,如今,桓溫來了。
他會成功嗎?
不知道黎民百姓是如何設想這個問題的,但是其他世家大族甚至皇帝本身都希望這個答案是不會吧!
公元354年,三月,桓溫親率四萬兵馬從江陵出發北上攻打符氏秦國。桓溫的步軍,水軍以及從子午谷出擊的部隊,三路進軍。此次桓溫的作戰方針只有一個字,攻!他要用無與倫比的攻勢摧毀秦軍,讓他們知道戰場不是誰都可以來的。
桓溫軍先取上洛,再破青泥,勢如破竹。最后,在藍田與秦國的五萬精銳決一死戰。
漢人與胡人的大規模戰斗歷來并不少見。
李牧,衛青,霍去病,竇憲更是用戰爭一點一點摧毀胡人的尊嚴,將傷痛死亡屈辱刻在他們的骨肌之上。可是他們的戰場都是在塞外,都是在北漠。今天,桓溫是在漢人的土地上攻打胡人,收回失地,這本身就有點諷刺,但是,他不會丟了先人的臉面。
這一戰,桓溫親自督戰,面對強橫的胡人,不懼不畏不退不避,大破秦軍,更是射死了秦國太子。望著丟盔棄甲的秦軍,桓溫并沒有一絲猶豫,立刻下令趁勝追擊,一路轉戰,直到一座輝煌的城池印在自己眼前——長安城,桓溫方才停止了進軍,駐軍灞上。秦主苻建只能帶著六千殘兵敗將固守長安內城。也許,這位君主此生都不會忘記這個叫做桓溫的漢人給自己帶來的羞辱,給族人帶來的殺戮!
(二)兵臨城下 寒士捫虱
中原的百姓聽聞桓溫的到來,無不請降,更有一些西晉時的老人流淚感慨,沒想到還能看到官軍啊!
桓溫聞言,心中先是一陣惆悵,之后更是一股憤怒,這里本就是我漢人的土地,如今百姓連見到官軍都覺得稀奇。
這是為什么?
是胡人太過強勢?
不,并不是,他們在我手中沒有一合之力。
是將士不英勇?
不,我晉家男兒各個勇猛善戰,視死如歸!
只是帝王無大志,文臣不作為。他們只想著在那南方小城吟詩作賦,品茶論酒。偶爾還要對浴血奮戰的將士進行議論,說我們勞民傷財,說我們妄起爭端。簡直無恥,實在可恨。
想到這里,桓溫內心的那顆種子已然破土,萌芽!
北海有一個叫做王猛的青年人,聽聞桓溫大敗秦軍,知道其是個亂世梟雄。就去桓溫大營,想要看看這位將軍究竟何許人也。
桓溫看到這個年輕人雖然身著麻布短衣,可是神采飛揚,定是名士,十分客氣的請王猛談談對于如今天下大事的看法。王猛便在眾目睽睽之下,一邊捉著身上的虱子,一邊侃侃而談。那般自然,那般神氣。桓溫心中更是驚嘆。
頓了頓,桓溫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率領十萬大軍來比討伐逆賊,為什么關中豪杰不來此效忠。”
王猛看著這位不可一世的將領,直言道:“將軍不遠萬里,來到此地,如今長安城就在眼前,將軍反而停下來了。大家都在猜測將軍的意圖啊!”
這一句話,直接穿透了桓溫內心最深處,沉默良久,只說了一句:“江東之地,無一人比得上您啊!”
桓溫自然不會放過長安城里的秦國殘兵,他本想等到秋天麥熟,籌集糧草一舉攻破。就像多年前滅掉成漢一樣。不過苻建并不是李勢那樣的草包,他也知道桓溫的野心。所以早早的將所有麥苗全部割完。孤軍深入的桓溫眼見就能收復長安,終究還是敗給了糧草。雖然心有不甘,可是事已至此,桓溫倒也不愿再停留,免得多生事端——班師還朝,桓溫相信,自己還會再回來的。
桓溫的第一次北伐算是告一段落了。
至于那位捫虱寒士王猛,桓溫是十分欣賞的,賜給了他許多財物,想把他帶回南朝。這王猛是經天緯地不世出的人才,早已看到了桓溫內心那顆叛逆的種子。若是輔佐桓溫,日后桓溫造反,自己定然也要背上謀反的罵名,像他這般清流名士又豈會丟失掉最寶貴的東西呢?
王猛拒絕桓溫拉攏,悄然離開,回到了華山,——自己師父那里,一來再次沉淀自己,二來等待真正的明主。幾年后,他孤身一人,去往北方。
在北方,在秦國,他遇到了一個失意的氐族貴族,并結下了一生之盟。王猛幫助他一步一步登上嗜血的皇位,繼而統一了北方走到了可以左右整個亂世風云之巔,這個貴族青年叫做苻堅,五胡十六國唯一配得上帝王的男人。當然這就是后話了。
(三)將軍出征 再復洛陽
352年在殷浩北伐之時,他的手下有一個叫做姚襄的將領敗于秦軍之手。姚襄此人知道苻氏秦軍與慕容氏燕軍實力強盛,北伐之事定然無勝算。于是就在淮河兩岸屯田練兵。姚襄從來沒有一統天下的大志,也沒有吞并四方的野心。他只是希望自己領地的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只是希望自己的將領士兵不用做無謂的犧牲。這是他作為一個將軍的責任和義務。所以第二年,殷浩再次組織北伐,以姚襄為先鋒,姚襄知道此次北上絕非秦燕的對手。為了護住自己的士兵與百姓,他設下埋伏,大敗晉軍。此戰之后,姚襄固守淮南,招募流亡人士,進一步穩固自己的勢力。
356年,桓溫第一次北伐結束的第二年,已經占據許昌,自稱大將軍的姚襄攻打洛陽。遠在南方的桓溫聽到這個消息,決定制裁一下這個囂張的叛將,率領本部人馬再次從江陵出發,北上洛陽,桓溫的第二次北伐開始了。
桓溫大軍經過平乘樓時,與一些幕僚登高嘹望中原。桓溫本是豪士,如今登著極高處,望盡四海,想到這數十年的亂世,中原之地的水深火熱,不由得感嘆:“使神州淪陷,百年丘墟,王夷甫等人不能不承擔責任。”桓溫手下有一個叫做袁宏的官員卻反對道:“天下大事都有定數,如今的世道也是天命使然,與人有什么關系呢?”桓溫雖是沙場之人,卻是名士修養,性格向來極好,聽此混賬話,激動的說道:“當年劉表有一只千斤重的大牛,食量是普通牛的數十倍,但是,若是耕田負重連一只小牛都比不上。后來,曹操攻占荊州,就把這只大牛殺了,犒賞將士們。”
桓溫的話語雖然隱晦,但是意思還是很明確的。在桓溫的認知中,一個人的權勢多大,能力多大,他相應的責任就有多大。自己如今位極人臣,威名四海,本可以在南朝安逸的高貴的活著。可是,他是一個漢人,他是一個不忘故國身系天下的將軍,他要將那些被外族占領的土地一寸一寸的拿回來。可是,朝中的那些大臣,不但不支持自己,不貢獻一分心力,反而處處刁難,時時提防。如今的世道,他們無法推脫。
桓溫權勢滔天,朝中之人雖然不能也不敢拿他怎么樣,可是他們也沒有一分想要協助桓溫的心。桓溫只能一邊正對北方的明槍,一邊小心南方的暗箭,艱難的推進自己的北伐大業。
一路之上,依舊沒有人可以作為桓溫的對手。正在忙于進攻的姚襄,聽聞桓溫大軍已經到來。先設好埋伏,又派使者向桓溫示弱,表示,自己真心投降,希望桓溫大軍稍微后退一點,好迎接桓溫大駕。
對于姚襄的心思,桓溫又怎么不清楚,但是他不惱也不怒,回道,我這次是來收復中原,修復帝室宗廟的,與姚襄無關。姚襄如果想要見我,直接來就可以,何必派使者呢?
聽完使者的回話,姚襄感慨道,桓溫畢竟是桓溫啊!
雖然此刻的姚襄沒有把握可以取得勝利,但是,洛陽近在咫尺,他不愿將士們那么多的犧牲,付出毫無收獲。他要和桓溫一決雌雄。
姚襄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將領,士兵愛戴,百姓依附,可惜,他遇到了桓溫。
一番交戰,姚襄大敗,便逃走了,即便如此,依舊有許多百姓跟隨著他,姚襄對他們也不舍不棄,在那樣的亂世確實難得。一年后,姚襄終究還是死在了秦軍的刀劍之下。
取得勝利的桓溫終于挺近了洛陽,這個不知承載了多少王朝,幾代皇帝,幾百年歲月的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