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分鐘過去,耳邊還在回味著影片結束的曲子,揚手抽了幾張紙巾,抹了抹掛滿淚的臉和衣襟。
朦朦朧朧的視野里,還停留在滿目的蒼翠之中,泫然欲滴的綠,還輕輕揉捏著我的心。
男孩秋月的聲聲嘶吼,仿佛都打在了我身上。那一句句控訴,“你啊,你就一直那樣,總對重要的事絕口不提,然后擺出若無其事的表情,一直孤單一人,度過一生吧!”,帶著埋怨與詛咒。淚瞬間如泉涌。
他說的,不僅僅是雪野,好像也是我。
總是能,在新海誠的劇情里遇到自己。
就像《你的名字》里的尋尋覓覓兜兜轉轉,也曾經是傻傻的自己。
可是那天晚上我看著看著哭得不能自已時,旁邊的舍友疑惑地問:“你們那么多人都看哭了,為什么我一點感覺都沒有?”
我看著一臉疑惑甚至在懷疑自己哪兒不對的她,不由得微微一笑,“很正常啊。”
沒說出口的,是——不懂這些愁腸百結,是因為你們,過得真的很好。
多好啊。
我其實也不想哭。
可那畫面里,聲音里,明明白白地述說的都是我,都是平日里藏著的我,此時此刻,看到同類的我怎么忍得住?
沒有脆弱過,沒有猶疑過,沒有孤單過,沒有中二過,沒有若無其事過,不會懂。
沒有在世界面前飄搖得覺得自己快撐不住,你很難體會那種內在的煎熬。
那種連邁一步都沒有勇氣都如履薄冰的感覺,不是光憑想象,就能感同身受。
可我都懂。
新海誠講述的人物,有那么多是有著真正屬于自己的地方的。這注定他們此時所處的世界,不那么屬于他們。
所以孤單,所以有故事,所以需要勇氣邁步。
秋月如此,三葉如此,瀧如此。
因此那種尋找的感覺一直充斥著我的感官,尋尋覓覓,是孤單,孤單,亦為尋覓。
想必他們相遇的那個地方就叫言葉之庭吧,每每畫面從地鐵飛旋的輪子進入公園之中,那碧湖之上一枝輕搖的鮮綠總在撩撥著水面,美到窒息。鋼筋水泥之中還能藏有這一片仙境,也是真難得。
兩個各自藏在屬于自己世界里的人,卻在某個雨天的清晨,就這樣發現彼此都藏進了一個相同的世界里。情愫悄然滋生。就連老天,也有面子地把雨季延長了不少。
可是晴天遲早要來。
幸好最后,哪怕是空無一人被大雪覆蓋,庭子還被探望著,被用來鼓勵著男孩,等到學會邁步能夠走穩之后,就去找她。
可是看著白皚皚的一片,還是覺得下雨的時候,庭子最美。果然啊,雨是景的潤色,更是情起之時,無怪乎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筆下總離不了雨。
雨雖是各數天氣里普普通通的一種,卻有意無意地因了普普通通里的一絲不普通,而不普通。不知道為什么。
我只知道,如果是下起如毛細雨,再叫上涼爽的感覺,那這雨與我而言便不普通。
因為我會想起一個人。
尤其是在過去那些日子里。
而上了大學,明明已經遺忘,卻還是觸景生情記起過一回……
那時初夏,剛上完選修課,出來發現下了小雨,突如其來的雨并沒有讓我慌張,即便周圍沒有認識的同學。相反,周圍朦朧的夜色讓心,靜了下來。
無傘亦無妨,我直接走進了雨中世界,仿佛在觸摸回憶的味道。
走著走著突然想起了他,許久不曾記起,倒是不請自來了啊。只是此刻再沒有一個人靦腆地笑著看自己了,再沒有那樣一把傘配著那樣一場雨,統統溫柔的不像樣。
此刻的雨雖然也是小小的,卻因了地域脾性的不同換了一種韻味,變了一種感覺。它不溫柔,略帶剛性地簌簌下著,有種淡漠冷面的陌生感,沒有一絲絲江南柔情,一點兒都沒有。
只得嘆了口氣,把空著的左手擋在頭上,在樹木的微微遮掩下走著,也胡亂想著。不時有打著傘的或者像自己一樣沒有傘的同學三三兩兩走過,有的形只影單,有的成雙成對,心中不免涌起淡淡的寂寥感,低下頭,不想再看。
他已很久沒更新QQ了,自己沒了他的消息,甚至不知道他到底去了哪所大學,而給他的生日祝福,就像是給他和過去作的告別——沒有回響。
嘴角涌起一抹苦笑,是誰說“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都是騙子。
終于還是這樣了,誰也不是誰的誰,曾經不是,現在不是,未來更不是,可是為什么心還是隱隱有些疼呢?實在是太久了,想要放下很久了,如今回頭一想,倒發現不知不覺好像許久未曾再念起,看來冷漠的時光真的是解藥。
而此時此刻的我,只想回味他們之間宛若謎語一般的對話——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
我想無論雨否,我們恐怕都不會再相逢,就這樣再見了,曾經溫暖我的少年。
劇里劇外,一場雨,落下滿滿的懷念的氣息,只有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