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熱復興于資源共享的互聯網時代,許多以前被視為不傳之秘的各種影像、資料現在搜之即得,實乃時代之幸。然而同時也正是因為百花齊放,站位各不相同,很多觀點與視角在我看來也還有待商榷處,比如武術訓練中對含胸的理解,在一些視頻中訓練者示范時常常是把整個胸往里面凹一下,往里含往下沉,并強調不要憋著勁做,謂之含胸。
如果我們把胸作為主體對象,把含作為胸的動作,那么上面提到的含胸示范理應沒錯。但如果我們把含作為一個存在,胸作為另一個存在,那么含胸則是另當別論了。這里面涉及到實虛問題。
實虛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概念,有無窮義。比如在書法中,如果把筆畫線條作為實,那么空白處就視為虛。如果把字寫大稱為實,那么字寫小就是虛了。在書法中對實虛的理解與處理至關重要,它關系到書法作品是否能給人以美感。再比如在太極拳中,如果重心在左腳被稱為實,那么不用力的右腳就被稱為虛,如此種種也構成了太極拳訓練中一整套的實虛變化法則。因此無論是習字還是練拳,如果對實虛能理解在這一層次,那么可以稱得上是入門了?,F在普及界關于此類的論述已是汗牛充棟,有些堪稱經典,在這里就不作詳述。
同時在我看來,實虛不應僅如此理解,它其實還有著更深的內涵。比如在書法中,氣韻生動已經超出了線條的黑與白、字的大與小的范疇,而變成了一種精神層面的感受。這種從具象到抽象的跨越即是對虛更高層面的認知。同理在武術訓練中,如果我們引入精氣神的概念,那么人肉身之存可以稱之為實,則氣之存即為虛。這里的虛不是指脫離于物質存在的什么都沒有,而是指氣的真實存在。只不過這種存在相對于肉身來說,其質量密度微乎其微,且呈彌散態分布,古人把這種存在狀態稱為虛。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說虛也是種有,是實指,而非很多人理解的空無一物。因此這樣問題就來了,前文中我們稱書法中的氣韻生動是從具象到抽象,那么現在如果從氣的物質性存在來看,則氣韻生動也還應是種具象。這也正是橫看成嶺側成峰,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即不同,不是簡單的誰對誰錯的問題。
所謂國學,即是研究陰陽、實虛之學。則古人對于一件事的描述,也必關乎陰陽、實虛。同時古人用字極其簡省而精準,常常語出雙關,因此具體到古人對含胸的定義,也必定關乎陰陽、實虛之存。因此含胸的更深層含義,應是對實與虛相互作用的描述。我們常說正氣通過穴位而內存,而內家拳也正是正氣內存的一種訓練方法。因此如果我們以胸為實,為穴之所在,那么胸前之氣運化為虛。因此對于胸這個部位的正氣內存來說,是有一團正氣內領,通過胸之穴往身體里面走,這相當于一種外力對胸施加了作用,此時胸會有一種壓迫感,含著一個東西。同時胸因為受外力的作用而有一個迎的概念,就如你朝胸口打自己一拳,則你的胸肯定是向外迎著過去,而不是向里窩。因此所謂含胸,如果從胸的動作來說,恰恰是向外伸展開。而里面的含之義,實指一團正氣內引而胸口含著這一團氣。至此實與虛全,方謂含胸。因此太極拳中的含胸拔背、尾閭中正,并非是讓人窩胸,而意指人的伸展中正。
因此如果從實虛層面來看太極拳中的身法要求,你立刻會有一種全新的理解。比如墜肘,一般人理解成為肘往下墜。但如從實虛的角度來看,不是肘主動的往下墜,而是因為肘部氣機的運化而產生一種下墜的力量,在向下拉肘,是謂墜肘。其它如拔背、沉肩、坐胯等同理。因此我們常說開始練拳都是假裝,先做個樣子。因為此時你虛之運還沒有起來,只有實之動,則你想象一下肘往下墜也原屬正常。假以時日當行拳能以形化意、以形凝神,而達正氣內存之時,你身外那個虛的存在有了,則此時你對含胸、墜肘之理解方為登堂。同時藝無止境,當你練至實虛互化而含靈時,方是從具象到抽象之第一層。
詩情畫意里習禪、點點滴滴中悟道
正形正心、道法自然 、認知自我
妙參陰陽、養性益命、 以書合道
善接有緣,歡迎關注、分享我的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