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怎樣,過去的遺憾都是無法彌補的。就像你十歲時非常喜歡芭比娃娃,但從沒得到過它,現在你賺了錢,給自己買了一整間屋子的芭比娃娃,也不可能彌補你十歲時的遺憾。
一個人成熟與否的主要標志,就是看他是否建立起了完整的自我邊界,是否能夠獨立地為自己負責。只有孩子才會不停地在意別人有沒有關注他,才會要求別人來滿足他的需要。
心理上“未成年”的人,一個重要特征是:在潛意識中將追求“安全感”作為第一需求。
許多“心理未成年”的成年人都擁有這些共同特征:
他們害怕風險,做選擇時永遠傾向于保守、消極的選項。
他們十分敏感,再小的事情也會讓他們的情緒產生劇烈波動。
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始終無法找到令自己舒服、放松的交際方式。
他們很難確定地、不放棄地去追求一個恒久的目標。
他們無法全身心地投入自己要做的事業中去,而總是不斷在心理上自我內耗。
他們還很難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與幸福,因為對安全感的追求,會令他們始終無法徹底地享受和投入生活。
那些成熟的、心智強大的人,并不是通過什么方法“擁有”了安全感,而只是意識到了感受和情緒都是“非實有”的。他們學會了不再被“不安全感”所擺布,不再為了滿足自己早年的種種未完成的渴望而疲于奔命。
富蘭克林·羅斯福有一句名言: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多數時候,當我們感到害怕的時候,并不是因為現實中有什么恐怖的事情要發生,而是因為我們產生了恐懼的感受,并因此認定有恐怖的事情將要發生,因而更加恐懼。
對于感受,我們能做的只是學著不去受它們的影響,專注在具體的、實際的生活中,而不是被感受與情緒裹挾,成為那些在本質上根本無法被滿足的虛幻的感受的奴隸。
當一個人真正成熟時,他會決定用他接下來的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來做一件“大事”——一件他認為最有意義、最能體現個人價值和思想的事業——而這也是一個人走向卓越的開始。
我們的大腦會一刻不停地盤算著“怎樣將痛苦和付出最少化,怎樣將享受和快樂最大化”,我們會本能地喜歡和傾向于待在自己熟悉的舒適區。
改變往往都伴隨著失去和痛苦,或者說,痛苦本身就是改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你需要找到問題的根源,也許拖延只是一個表現,在其背后真正的問題是你對你所做事情的抗拒。
只有針對問題做出明確且詳細的分析,制訂具體的、可執行的計劃,然后按部就班地執行,并適時地進行調整,才是真正的有效努力。
偏見和執念通常來源于無知,不斷地擴大知識面和視野能夠讓你在看待問題時更加深入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