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陽光燦爛,我看了本書
2016年12月17日星期六13:30分,外面陽光燦爛,午飯后,不想背書。想看閑書。我搬了一張舒服的椅子到陽臺,打開了這本書。在太陽的照射下,我的后背傳來一陣陣暖意。我一口氣看了三個小時,太陽下山了,外面光線變暗,氣溫下降。我去煮了一個飯,吃完,到陽臺把椅子搬回書房,打開臺燈,繼續看書,又看了三個小時,晚上八點半才終于把這本書看完了。感覺好了很多。沉重感消失了,這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難說。下面總結一下這本書講了什么。
2.序言
序言中說,創傷后成長的意思,并不是說人能因心理成長而免于遭受精神痛苦的折磨,事實上,創傷后成長和創傷后心理壓力可能并存。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會被創傷完全粉碎,然后重新建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創傷能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這本書的宗旨,并不是權讀者樂見自己或他人發生創傷、災禍和不幸,而是讓我們了解:逆境或創傷,是生命中無可回避的東西。我們肯定都曾遭逢困境,已經發生之事既已不可挽回,唯一能夠選擇的是如何面對。我們可以從中審視自身,重新確定生命中重要之事。大多數人的心理韌性都足以對抗突然降臨的悲劇、不幸和災難。創傷后應激反應是一個人類探尋生命意義的過程。
3.結構
書中結構如下:第一部分是“直面創傷”,第二部分是“重建內心世界”,第三部分是“療愈”。
4.章節內容介紹
(1)第一部分是“直面創傷”。關注創傷的積極面,從苦難中尋找意義。
里面說到:人類一旦直面死亡,往往就會開始嚴肅地思考生命的目標和原則;接著是“創傷的消極面”,介紹了創傷的成因,“炮彈休克”(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以及從生理的角度解釋為什么會出現創傷應激障礙,介紹了大腦的侵入性反應。
(2.1)第二部分是“重建內心世界”,展示了不少案例,一些經受了創傷之后的人在自我認識、生命看法、重要事物、生活目標和親密關系方面發生了改變。
然而并不意味著能擺脫創傷后心理壓力的影響,事實上創傷后成長與創傷后心理壓力相生相隨,且只有中等程度的創傷后心理壓力才能讓人自覺、有意識地思考創傷和人生,促發成長。創傷后心理壓力和創傷后成長之間的影響并不是單向的,創傷后成長發展了之后會逐漸減輕創傷后心理壓力的影響。
(2.2)介紹了撫平心理創傷的五個階段:痛苦、麻木和抗拒、入侵式回憶、理解創傷、撫平創傷。(這五個階段不是固定不變的,也并非所有人都會按照此順序走完自己的心路歷程)
(2.3)介紹了什么是我們腦海中的“假設世界”。
我們對世界抱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樂觀愿望,固執地相信壞事不太可能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這只是一個“假設世界”,當假設世界受到威脅時,我們會激發出一種新的心理認知過程,也就是創傷后心理壓力。它需要我們重新理解和定位自我所作出的努力,去調整真實世界與自己腦海中的假設世界之間的差距,這其中我們會有兩種過程,一種叫“同化”,即:把新信息歸入我們舊有的認知體系,另一種叫“順應,則是修改舊有假設以適應新的信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我們既需要同化,也需要順應,而且在兩者之間取得某種平衡。本書說,只有在后者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會發生創傷后心理成長。作者用了“碎花瓶理論”去解釋這個認知過程。
(2.4)什么是“碎花瓶理論”呢?
假設家里有一只珍貴的花瓶,有一天我們不小心把它打落在地上了,所幸損壞并不太嚴重,很容易就就可以用膠水把碎片粘回去,讓花瓶看上去就和以前一樣,全然沒有破損的痕跡。對于一部分人來說,創傷也是如此,創傷事件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我們的基本假設,但是我們基本的假設世界觀維持不變,所以我們要同化創傷經歷并不算困難。然而,再想象一些,如果花瓶在地上摔得粉碎,碎成了幾千幾萬片,我們很傷心難過,但是花瓶看來已經沒有復原的可能了,這個時候要怎么辦呢?有一部分人會嘗試把它拼回來,這叫“同化”,但有一個問題就是,花瓶上的創痕歷歷在目,花瓶也很容易再次變成碎片。而另一種應對的方式是:撿起碎片,用它們創造出新的東西。雖會因自己珍愛的花瓶被摔粉碎而深受悲傷,但是選擇接受現實。我們知道花瓶再也不可能恢復到曾經的模樣了,現在思考的問題是,該拿這些碎片怎么辦?或許我們會把這些色彩繽紛的碎片拼成一副馬賽克鑲嵌畫,以新穎而別有意義的方式保存我們的記憶——這就是“順應”的本質。
(2.5)介紹了“認知同化”
在創傷之后試圖重建認知,我們會在新認知與舊假設的沖突過程中進行反芻、沉思(rumination),反芻有兩種,一種是反省式反芻,另一種是自責式反芻。反省式反芻指的是有意識地以內省的方式解決問題和修復情感,是一種適應性的認知過程,而自責式反芻則相反,不具備適應性。如果一個人反省式反芻的頻率遠遠大于自責式反芻,他就是在積極尋求解決之道,尋找生命的意義,重新定義和改寫自己的人生。人在創傷后成長的表現之一是會重新確定自己的價值觀,重新確定事物在自己心中的地位,重新審視內心,了解什么對自己來說是真正重要之事。
(2.6)應對策略
第二部分最后一點講到應對策略。作者說到“真正的治愈來自自己的給予”。介紹了“回避性應對策略”和“趨近性應對策略”,其中“回避性應對策略”的害處最大,但可以在短期內采用,因為我們需要空間與時間以自己的方式體驗失去的痛苦,我們可以選擇等到適當的時候再來梳理自己的情緒。但就長期而言,采取“趨近性應對策略”的人更傾向于接受事實,積極重建假設世界。“趨近性應對策略”又分為兩類,一類關注于“任務”應對策略,希望重新找回生命的掌控感,另一類關注于“情感”,尋求社會、朋友或者專業人士的情感支援。
(3)療愈
第三部分講的是“療愈”,主要介紹了①“認知行為療法”中的“脫敏療法”;②提供了創傷后心理幸福感變化問卷;③新型療法:同理心訓練療法、敘事暴露療法;④15分鐘情感日記之表達性寫作;⑤自助指南:THRIVE模型。
4.我重點展示THRIVE模型,步驟指導如下:
步驟一:自我評估
里面的建議有:“檢查自己是否飲食正常”、“檢查自己的睡眠夠不夠”、 “堅持鍛煉”、在生活中尋找你喜歡的事物,盡量保持你原來的習慣”、“練習放松”、“學會善待自己”、“了解應激源”、“避免逃避”、“不帶批判地觀察自己的反應”、“直面創傷記憶和情感”、“與他人建立聯結”、“情感解析”(前提是自己要找到好的聽眾,聽眾只是去理解,而非提供建議)、“想一想,你的情緒對你產生了什么影響”、“關注你能做的事,并且為之努力”、“笑,或看個喜劇片”。
步驟二:孕育希望
從苦惱的自責式反芻,變成自省式反芻。其中提到“對未來懷有希望,并不意味著不在意創傷,不意味著你要忘記發生的一切,只是我們可以探索創傷更深層的意義”。看一些關于個人成長的故事,比如看書籍《活出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功課:生死學大師談生命和生活的奧秘》、《重返艷陽下》、《永遠向前》、《心的指南針》、《一個幸運的孩子:奧斯維辛幸存少年回憶錄》、《選擇信任》等。還提到“暢想未來”。
步驟三:講訴新的故事
里面提到“發展成長型思維模式”、“表達性寫作。
步驟四:發現變化
里面提到“記錄每天的點滴好事”,或者記錄自己的成長。
步驟五:評估變化
花點時間想一想,什么東西能給你的人生帶來意義?你看中的究竟是什么?你的目標又如何?你可有什么心懷已久、始終不愿放棄的愛好和目標?里面提到“珍惜現在的所有,并不代表你對逝者的感情就會減少分毫。請好好想想,其實逝者也希望你好好生活下去”。書中還提到“感恩練習”、“假想失去”。
步驟六:以實際行動表明成長
你在這一周做過什么好事呢?
5.
還有很重要一點是不要刻意拔苗助長,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要慢慢來,慢慢來。
對此書感興趣的,可以在網上購買。本篇閱讀筆記寫作正文3087字,用時為2小時,編輯用時1小時。(我沒想到要這么久,但這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