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史蒂芬?約瑟夫
塞翁失馬,焉知福禍。創傷逆境可成長,這是一本寫給心靈遭受過重創的人的書。
史蒂芬是心理、復原力和成長的世界級專家,書中將大量的現實案例與最前沿的心理學研究緊密結合在一起,介紹了一門新的科學——創傷后成長心理學。主題覆蓋了亂倫惡行受害者、家庭暴力受害者(兩性戰爭中的神經性官能癥),以及那些曾參與過戰役的退伍軍人和恐怖活動的受害者(戰爭創傷神經性官能癥 )
地震,海嘯、人身侵犯和瀕死體驗等等,引致自我防御系統瓦解后形成創傷,創傷后會導致心理應激障礙。經過二十年的研究,積極心理學家史蒂芬?約瑟夫提出創傷經歷也可以成為“自我轉變的引擎”。他以案例研究為證,闡述了創傷的情感代價、背后的生物學機制、心理復原力的真相,以及一系列實際可用的療法,全面而通俗地介紹了生存的心理學。
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每個人都能成為超級英雄
第一部分直面創傷
01從苦難中尋找意義:創傷的積極面
幸存者的積極改變
悲劇樂觀主義
關注創傷的積極面
02苦痛之殤:創傷的消極面
創傷的成因
炮彈休克
從創傷到創傷后應激障礙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界線
03負荷過重的大腦:創傷的生理機制
大腦的侵入性反應
大腦的恐懼警報系統
條件反射與削弱療法
第二部分重建內心世界
04越受創,越強大:創傷后的積極轉變
創傷后成長的三大變化
壓力促發積極改變
創傷后成長的連鎖反應
05重新繪制心靈地圖:碎花瓶理論
撫平心理創傷的5個階段
創傷摧毀假設世界
重建假設世界
碎花瓶理論
認知同化
06真正的治愈來自自己的給予:創傷后成長之路
回避性應對策略
趨近性應對策略
創傷后成長皆在自身
第三部分療愈
07挺住,意味著一切:撫平創傷的心理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
創傷后心理幸福感變化問卷
15分鐘情感日記:表達性寫作
08新生:心理復原的THRIVE模型
與創傷后心理壓力有關的常見問題
創傷后成長的三大關鍵
自助指南:THRIVE模型
步驟指導1:自我評估
步驟指導2:孕育希望
步驟指導3:講述新的故事
步驟指導4:發現變化
步驟指導5:評估變化
步驟指導6:以實際行動表明成長
結語:那些受過的傷讓我們勇往直前
致謝
譯者后記
文摘
[精彩樣章]
撫平心理創傷的5個階段
我們要將注意力從神經生物學轉移到人類行為研究上來,就不能不提到馬蒂?霍洛維茨教授(Mardi Horowitz)。他是創傷研究領域的世界級頂尖專家,他把人類撫平心理創傷的過程劃分為下列5個階段:
痛哭(outcry)
麻木和抗拒(numbness and denial)
入侵式回憶(intrusive re-experiencing)
理解創傷(working through)
撫平創傷(completion)
然而這5個階段不是固定不變的,并非所有人都會照此順序走完自己的心路歷程。有人可能會跳過其中幾步,或者代之以其他途徑?;袈寰S茨教授的理論最為人稱道之處在于,他為我們了解創傷康復背后的心理過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分析方法。
很多人在經歷創傷之后,都會立即進入霍洛維茨所謂的“痛哭”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人常會驚惶不安。我曾經接待過一位女士琳恩,她當時剛好處于這樣的心理狀態。
有一天,她在結束漫長的工作之后終于能回家了,卻趕上糟糕的交通。最終走進家門時,她已經筋疲力竭。她把挎包扔在門口,徑直走向冰箱,給自己倒上一杯酒。這時她才發現丈夫還沒有回家,家里出奇地冷清。她打開取暖設備,忽然有種奇怪的感覺,但她不知道是為什么。后來她走進廚房,發現桌上有張字條,是丈夫留給她的。他說,他曾經是那么愛她,但他不能再繼續維持這段婚姻了,他愛上了別人。他在當天早些時候已經搬走了。
琳恩至今還記得自己當時的感受:她覺得腳下的地板忽然張開大口,她的心臟開始狂跳,她甚至覺得自己馬上就要心臟病發作了!——這讓她嚇壞了。在接下來的幾天里,琳恩一直像母親腹中的胎兒一樣蜷縮在床上,有時流淚痛哭,有時大聲尖叫。她不能相信自己和邁克爾的婚姻已經走到盡頭。“我甚至都無法站起來。這件事對我的打擊實在太大了。在那幾天里,我一直昏昏沉沉的。我無法相信這一切。有時候,我會長久地坐在那里,眼光呆滯,盯著一片虛空;有時候,我會忽然想起,他離開我了?!?/p>
“痛哭”階段過去之后,與創傷有關的想法、影像和記憶,會如潮水一般洶涌而來。它們是如此令人沮喪,以致大腦會自動開啟防御機制,將它們擋在意識之外。于是我們就來到了第二個階段:“麻木和抗拒”。
麻木和抗拒,是重要的自我保護機制。有人在回憶創傷事件的時候,就好像一個自己在演舞臺劇,而另一個自己從遠處冷眼旁觀;又或者如同做夢一般。上述反應都是我們在面對巨大心理壓力時的自我保護方式。自我保護還表現為感情麻木。正如一位女士所說的:“我感到自己心如鐵石。我把自己的內心完全封閉起來……在周圍筑起一道耶利哥之墻(walls of Jericho)。對我來說,這是應對創傷的方式。”
有時候創傷事件給人帶來的打擊實在太大,以至于早在痛哭階段之前,有人可能就已經開始抗拒事實。在《我還活著》(I Am Alive)一書中,猶太人大屠殺幸存者基蒂?哈特(Kitty Hart)這樣描述自己剛到奧斯維辛集中營時表現出的抗拒:
我耳目所及的,只有尖叫、死亡和噴著濃煙的焚尸爐。黑沉的煤渣和焚尸的氣味充滿空氣……這就像是一場可怕的噩夢。過了好幾個星期以后,我才能真正相信這發生的一切。
但是,抗拒和麻木(更常見的說法是“回避”)并不能一直持續下去。就算我們能暫時將記憶封閉,不讓它流入認知,但我們的記憶實在太過強大,它總有一刻會突破封鎖。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壓制記憶,不去積極處理,總有一天它會把我們的意志擊潰。研究顯示,如果我們刻意壓制負面感覺,反而可能會提升它出現的頻率——這就是所謂的“回跳效應”(rebound effect),也就是霍洛維茨所說的第三階段:“入侵式回憶”。
研究者把回跳效應比作一個不受歡迎的室友。假設某棟公寓樓里住著一群租客,他們集體同意將其中一個房客趕出去。有一天,他們趁這個不受歡迎的家伙出門的時候換了外面大門的門鎖。他回來后發現進不去了,于是用力敲門。門里的人則裝作沒聽見。他怕自己的動靜不夠大,就越發用力,但這樣也沒用。最后他敲累了,坐在門前臺階上睡著了。其他房客聽見外面安靜下來,都認為他已經走掉了。但是過了不久,敲門聲又重新響起,而且比以前更大了。不久后門外又歸于沉寂。其他房客心想:這下可好了,討厭的家伙終于走掉了!但是安靜并沒有持續太久,那個不受歡迎的房客突然打破窗戶沖了進來!回憶是痛苦的,但如果我們不想讓回跳發生,就必須勇敢直面。
人們常會在抗拒和入侵式回憶這兩個階段之間來回搖擺。大多數人都能鼓起勇氣,嘗試把與創傷有關的信息存入長期記憶,但是這個過程實在太過痛苦,一次只能完成一小步。想起一點,就忘記一點——這就是所謂的“理解創傷”。
“理解創傷”階段開始之后,人們似乎把自己的感覺隔離起來。他們就好像化身成為旁觀者,從遠處遙望自己經歷過的創傷事件,或者仿佛身在夢中——也許大腦是在通過這種方式調節創傷壓力,不致一時之間給人造成太大沖擊。我們不斷努力理解創傷的同時,先前的抗拒心理和入侵式回憶逐漸褪去。
于是我們就來到了最后一個階段:“撫平創傷”。儲存在短期記憶中的創傷回憶,在此階段終于被轉存為長期記憶。
大多數人都能成功度過回避和入侵式回憶階段,但有人在最開始的痛哭階段就卡住了,也有人卡在了回避或入侵式回憶階段,或是在二者之間來回搖擺。
人們難免會為此感到煩惱和恐懼,如果他們不明白自己出了什么狀況,困境只會更加嚴重,人們可能會覺得自己要發瘋了?;袈寰S茨教授的理論幫助我們認識到,創傷后心理壓力其實是一種正常而自然的認知過程,人需要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理解創傷、整合記憶。
[參考]
1《身體從未忘記:心理創傷療愈中的大腦、心智和身體》https://www.amazon.cn/gp/aw/d/B01F58WEKA/ref=pd_aw_fbt_14_img_2?ie=UTF8&psc=1&refRID=JFCQJ980JZCKJ0ZBWXYZ
2 《創傷與復原》
https://www.amazon.cn/gp/aw/d/B014PCW2TU/ref=pd_aw_fbt_14_img_2?ie=UTF8&psc=1&refRID=B2SX4ZSNRVZWQ2YAB9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