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聽說過許多爭奪皇位的故事。
從秦二世胡亥與李斯、趙高訂“沙丘之盟”到隋煬帝楊廣殺兄弒父;從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到明成祖朱棣的“靖難之役”;從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到康熙王朝的“九子奪嫡”,金鑾殿上的那個寶座似乎有著無窮無盡的魅力。無論是英明還是昏庸,治世還是亂世,一代又一代的皇室成員為它爭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
只有一個人,他最大的心愿是做一個風流瀟灑的文人,游歷山水,傷春悲秋,卻偏偏以皇室的身份來到世上;他從未覺得自己有社稷之才,對江山天下沒有半點興趣,卻被歷史推著坐上了那把龍椅。他,就是李煜。
2
李煜所有的名、字、號加起來,就是他前二十四年的人生。
李煜最初的名字并不叫李煜,而叫李從嘉。如果胡亥、楊廣、司馬倫們還活著,他們一定會覺得李煜是個幸運無比的人。因為他出生在公元937年。公元937年,不是個太平的年份,大唐盛世已然結束,兩宋輝煌尚未開啟,這正是最動亂、最分裂的時候。但是這一年,李煜的祖父李昪憑借自己的膽識和智慧在亂世中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大齊。兩年后,李昪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煜七夕節出生,李昪十月份就受禪稱帝,整個家族把他視為幸運兒,所以祖父為他取名為“從嘉”。嘉,即是好。
李從嘉出生之后的六年,南唐的國運確實如他的名字一樣美好。那時候的南唐,由于李昪采取了“息兵安民”的治國政策,國家很快就強大了起來。國土面積非常大,擁有35個州,人口也有500萬之多,是當時“十國”中的最強者。一個富庶王國,一片江南盛景,作為這樣一個國家的皇室成員,李從嘉有著其他詩人所無法比擬的幸福童年。
他的“字”也很有來歷。李從嘉長相奇特,史書上記載他貌有奇表,“豐額駢齒,一目雙瞳”。駢齒,指牙齒重疊,放之現在,怕是要麻煩牙科醫生的。但在那個社會,這被認為是圣人之像,周武王、孔子,都是駢齒。雙瞳則是一只眼睛里有兩個瞳孔,這種瞳孔粘連畸變的現象在古代被視為帝王的象征,因為舜帝、項羽、王莽皆為重瞳。就這樣,李煜的字被定位“重光”。
即便他的出生給這個國家帶來了好運氣,即便他有著一副不凡的相貌,李從嘉還是不覺得那個位子和自己有什么關系。畢竟,他的父親李璟雖貴為太子,但李璟膝下還有著十個兒子。是的,李從嘉兄弟十人,按照封建社會“立長不立幼”的規矩,接班人的位子說什么也輪不到排行第六的他。這一點,他很慶幸,因為這不僅讓他擁有尋常百姓得不到的富貴,同時也得到了王公貴胄難得的自由。
3
李從嘉六歲時祖父駕崩,父親李璟順利地成為了這個國家的第二任君主。也是從這時開始,李從嘉的幸福時光便宣告結束了。
李璟繼承了李昪的膽識和雄心,卻沒有繼承李昪的智慧和才干。登基之后,李璟在生活上驕奢淫逸,奢侈無度;在思想上,意氣用事,理想主義;在任人方面又不能慧眼識才,他重用的幾個文臣,在當時被稱為“五鬼”。最重要的一點,李璟改變了李昪原來的“息兵”政策,對周邊鄰國大舉使用武力。很快,閩國和南楚這樣的小國都成了李璟的囊中之物,南唐也出現了自開國以來的最大土地面積。可是這樣一來,便引起了北方后周王朝的注意。北方,經歷了五次朝代的更迭: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終于迎來了第一位賢君——被譽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榮。柴榮此時已統一中原,大有吞并八荒之意,李璟在南方如此張狂,自然就成了柴榮南下的第一個進攻目標。
果然,戰場是檢驗一個皇帝軍事才能的不二之地。在柴榮一波接著一波的進攻下,李璟敗退下來。公元958年,也就是李從嘉十九歲的時候,李璟下令除已被柴榮攻占的九個州外,再將地處江北的四個州割讓給后周。同時,去掉自己的帝號,改稱國主,使用后周年號,從此成為后周的附屬國。
十三年的時間,一個好端端的南唐被李璟揮霍得不像樣子了,李從嘉也親眼目睹了國家江河日下的整個過程。這讓他恐懼,讓他戰栗,原來自己一直崇敬的父親并不是一個合格的君王,原來像祖父那樣把國家治理得蒸蒸日上是如此艱難。李從嘉捫心自問,在政治才能上,也許他還不如父親。幸好,他只是六皇子。
4
事情還是朝著他所不期望的方向發展了。
李璟雖然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他絕對是一個優秀的文人。《詞史》是這樣評價的,“言辭者必首數三李,謂唐之太白,南唐之二主與宋之易安也。”詞家有“三李”,唐朝的李白,南唐的兩位君主,以及宋代的李清照。南唐二主,就是李璟和李煜。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攤破浣溪沙》
卷起珠簾,掛上簾鉤,我被愁緒緊鎖在這春日的小樓上。風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誰是它的主人呢?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信使沒有帶來遠方的音訊,我就像雨中的丁香花一樣,空結惆悵。我回頭眺望暮色里的三峽,看江水從天而降,又像我的憂愁一樣,浩蕩奔流。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攤破浣溪沙》
比之上一首,這一首更為著名。多少女子在歲月流逝、韶華不再時都會不經意吟出那句“菡萏香銷翠葉殘”。紅蓮凋零西風緊,本就已經不堪了,又是在年華憔悴時,怎忍心去看呢?細雨綿綿,夢中塞外緲遠;笙聲嗚咽,醒來小樓凄寒。想起往事種種,含淚倚欄,無限怨恨。
李璟就是這樣一個帝王。在臣子們譏諷他“南朝天子愛風流”時,他用“傷春”來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憂思;在他的江山社稷受到北方后周的威脅時,他又用“悲秋”來抒發自己那份危苦和悔恨。
5
大概是受到李璟的遺傳,李從嘉從小就在文學方面表現出了不俗的才華。不僅能詩善文,而且精音律、通書畫,李璟每每看到他的作品,都不住地點頭稱贊,神色里流露偏愛之情。李從嘉面有圣像,又得寵于父親,這直接導致了長兄——太子李弘冀對他的妒忌和猜疑。傳聞中,為了鏟除威脅,李弘冀多次加害這位六弟,幸好李從嘉都安然無恙。李從嘉本無心皇位,現在卻無端遭妒,內心十分憂慮,只好用“號”來向長兄表明自己的一片冰心。
李從嘉一下子就給自己取了兩個號,一個“鐘隱(鐘山隱者)”,一個“蓮峰居士”。是的,李從嘉確實有那么一段時間離開了皇宮,在都城江寧(南京)的鐘山上過起了隱居的日子。隱者,居士,蓮又是佛教的象征,他的內心世界已明白無疑了。為了徹底打消長兄的疑慮,李從嘉還曾這樣吐露心聲。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
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漁父》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歡迎我,卷起了千萬重的飛雪。桃李默默地站成了一隊,這就是春天的樣子。一壺美酒在手,一根釣桿在側,世上像我這樣快活的人有幾個呢!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盈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漁父》
劃一槳春風,駕一葉小船,只有一根釣線和一只魚鉤在身邊。眼望著開滿鮮花的小洲,手中的甌里斟滿美酒,在無邊無際的波濤中,我找到了真正的自由。
李從嘉當然沒有當過漁人,這是兩首題畫詞,但是從中不難看出他心里那種對政治的厭惡和對皇宮以外生活的向往。
6
長兄放過了他,但命運并沒有。就在李從嘉醉心經籍、不問政事、準備一輩子過他吟風詠月的逍遙日子的時候,李弘冀病逝了。太子之位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一次,李璟將所有的傳統和祖訓通通拋到腦后,也全然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執意封最得他喜愛的李從嘉為吳王,讓他入住東宮。
那一年,長江以北也發生了震天動地的大事。當年那個勢不可擋的柴榮,竟然在離勝利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以三十八歲的年紀病逝了。這個消息傳到南唐時,李璟長舒了一口氣,以為危急緊迫的日子就這樣過去了。但是他沒想到,就在第二年,一個比柴榮還要強大的敵人走上了歷史舞臺。這個敵人,就是北宋王朝的開國之君——趙匡胤。
到公元961年的時候,無論是身體還是國事,李璟都再也撐不下去了。一道旨意,就把這個日薄西山的國家全權交給了李從嘉。幾個月后,李璟在洪都(南昌)病逝,李從嘉正是登基,更名為李煜。那一年,他二十四歲。
7
李煜從父親的手里接過這個爛攤子時,南唐已向從前的后周降位稱臣四年,對后來的北宋高額納貢兩年。國家內部,黨派之爭泛濫、社會矛盾積重、土地面積銳減,再也不是當初李昪建國時期的南唐了。而此時北方的宋朝,趙匡胤正雄心勃勃地醞釀著“先南后北”的大統一計劃。
不得不承認,李煜的性格里有著無法掩飾的懦弱。從六歲開始目睹這個國家一點一點走向衰亡,到在風雨飄搖中繼承大統,他想的更多的,是逃避。躲進那個只屬于他一人的詩歌的王國里,擁著他幻想的快活與自由,任外邊的世界里刀光劍影,烽火狼煙。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
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浣溪沙》
這首詞是李煜前期,也就是帝王時期描寫宮廷生活的代表作。詞中夜以繼日的輕歌曼舞、紅裙綠袖,讓后人對這個驕奢的亡國之君報以鄙夷。可是誰又來問過他是否愿當這個君王?
李煜絕不是醉生夢死的。雖然他極不情愿,但從他坐上那把位置最高的椅子開始,他的心里還是升騰起一份對父親、對祖父、對國家、對這片土地的責任感。可是南唐已不再是從前的南唐,歷史在向前推動的時候,沒有給他留一絲情面。面對著奄奄一息的國家,他這樣感慨。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長相思》
后人說,李煜前期的詞總是離不開男女相思之情。是的,這首詞又是李煜以婦人的口吻來表達秋日的哀愁。可他作為堂堂一個君王,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毫無辦法,又怎能去直抒胸臆呢?這首《長相思》里,滿滿的,都是無奈和愧疚。
李煜用他能想到的所有辦法、能做到的所有努力,又把這個國家艱難地維持了十五年。公元975年,宋軍的鐵蹄踏入江寧城,李煜奉表出降,南唐滅亡。
有人說他奢靡隱逸,不問政事,招致亡國。其實不然,李煜為這個病入膏肓的國家做了很多。
在政治上,李煜即位之初,朝野充斥著一種悲觀頹喪的氣氛,為重振人心、確立威信,李煜重用舊臣,穩定高層重心。與此同時,李煜也重視選拔人才的公正和公平,就在南唐亡國的那一年,他還親自主持了這個國家最后一次科舉考試。
在經濟上,李煜意識到了父親李璟執政時期濫用武功帶來了國庫虧空,于是恢復李昪治國的“息兵安民”政策,到南唐亡國,各郡蓄積的銅錢累計達六十四萬緡(繩子的一種,用于將物品串聯起來)。
在軍事上,南唐國弱,面對強大的宋朝,李煜采用以守代攻的防御策略。南唐表面上臣服宋朝,暗中繕甲募兵,潛為備戰。同時積極拓展外交,闊大外部勢力范圍,曾一度使趙匡胤產生動搖之心。
然而,他還是敗了。與其說他敗給了宋朝,不如說他敗給了命運的安排,敗給了歷史的腳步。
8
公元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至北宋京師。趙匡胤顧及他曾是一國之君的顏面,封他為違命侯,拜左千衛牛將軍。但實際上,除了不需要被關在鐵窗牢籠中,他的身份已與階下囚一般無二了。
李煜走進那幢已讓他意識到是生命盡處的小樓,在時間的煎熬里,在回憶的折磨中,開啟了他詩歌王國的新紀元。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破陣子》
南唐開國四十年,幅員遼闊。我在富貴奢靡的皇宮里,哪里知道這世上還有戰爭這回事?自從做了俘虜,才知道什么叫痛苦,永遠不能忘記我被俘的那天,宮廷的樂師們還奏響別離的音樂,可我除了垂淚面對,又能做些什么?
李煜在愧疚。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浪淘沙》
簾外雨聲潺潺,濃濃的春意又要凋零了,羅織的錦被也敵不過清晨的寒冷。多么希望永遠不醒來,因為只有在夢里,才能忘掉自己身為囚犯,忘掉所有的痛苦。一個人的時候不能憑欄遠眺,眼前那無限的江山啊,我與它作別之后便再也無法相見了。曾經屬于我的一切美好,正如這暮春的落花流水,一去不還。從前我生活在沒有憂愁的天上,如今,是艱難的人間。
李煜在憂怨。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相見歡》
默默無語,孤孤單單,一個人走上小樓。抬頭望,夜空中也只有一彎冷月,像我一樣孤獨。轉眼間,秋又來了,庭院中的一切都被籠罩在肅殺之中。那亡國之恨像團亂絲一樣,剪也剪不斷,理又理不清,是另一種不可名狀的痛苦縈繞在心頭。
李煜在自責。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
春天來了又去,林間的紅花開了又落,一切都太匆匆,沒有什么能禁得起那些凄風冷雨的日夜摧殘。紅花被雨水淋過,像美人流下淚水,紅花和美人相互挽留,不知道幾時才能重逢。人生本就有太多愁苦,就像那東流的江水,無盡無休。
李煜在悔恨。
世上無人能懂李煜的苦,因為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向往平凡卻出身貴胄,渴望自由卻深陷桎梏,無心政治卻荒唐為君,被歷史淹沒卻要獨自背負所有的罪責。
在這個屈辱的、局促的、沒有尊嚴和自由的小樓里,李煜從春到秋,從日到夜,從夢到醒,從凄風到冷月,用所有他能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想到的一切,來表達他心里解不開的憂愁。
他的詞,一下子就開闊了。若干年后,當人們讀到這些滄桑悲涼的句子、體會到李煜內心無盡的愁苦、想象出小樓里那深入骨髓的寒涼時,再也沒有人說他只懂男女之情,只會纏綿悱惻。李煜現實世界里丟了江山的那一天,成為了詩歌國度中一個威震千年的帝王。
9
這一首一首的懷國悵恨之詞從小樓里流出,傳到宋太宗趙光義的眼前,讓這個新近君王大為不悅。公元978年的七夕節,李煜過生日,在自己的住所與后妃相聚。一時間往事浮上心頭,百感交集,作了那首傳唱千年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樂聲和詞句纏繞在一起,飄在北宋都城的上空。又是故國之思,又是亡國之恨,又是懷國之愁,趙光義想起了兄長趙匡胤曾經說過的那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便一杯毒酒結束了李煜的性命。那一天,他整整四十二歲。
李煜的一生充滿了無奈和痛苦,盡是凄風冷雪。而后世想起他時,大抵都會說出那句“春花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