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未來的格局
電子商務讓供給方免于建立線下渠道即可將商品賣到全世界,這樣省下來的中間成本可以全額回饋需求方,這是電子商務為社會帶來的最大利好,然而,這樣的利好也不是完全沒有代價。電子商務摧毀了實體經濟固有的區域性生存空間,逼著大量缺乏實力的小供給方直接面向全球參與赤裸裸的價格戰。這是一個不健康的生態,傳統無差異商品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得消失殆盡,只有那些能夠實現大規模生產,將商品成本壓至最低的大賣家才能在這場殘酷的價格戰中笑到最后,整日歡呼雀躍的沉浸在流量增長的紅利中坐收漁利;而那些沒有廠房或者由于資源不足,無法實現規模生產的小賣家的生存處境則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他們沒有自己的品牌,產品缺乏獨特性,沒有價格優勢,流量照顧不到他們,銷售額上不來,一系列連鎖反應所制造的困境壓得他們舉步維艱,然而,流量的吸引力又是的難以抗拒,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冒險家”前赴后繼的折戟沉沙,中國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具有高度犧牲精神的偉大烈士...
電商倒逼改革
作為一個新的銷售渠道,電商打破了原有的競爭格局,給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然而,競爭本身并未消失,它只不過是在全新的平臺上,以更低的價格,建立起新的秩序與平衡。“很多企業本來就該死!”,這是馬云經常講的一句話。在他看來,電商可以倒逼企業改革,將那些不愿創新,整日抄襲,僅憑低價值的產品渾水摸魚的懶惰者徹底的清除出局...
電商倒逼改革
作為一個新的銷售渠道,電商打破了原有的競爭格局,給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然而,競爭本身并未消失,它只不過是在全新的平臺上,以更低的價格,建立起新的秩序與平衡。“很多企業本來就該死!”,這是馬云經常講的一句話。在他看來,電商可以倒逼企業改革,將那些不愿創新,整日抄襲,僅憑低價值的產品渾水摸魚的懶惰者徹底的清除出局...
PS:如果你有機會到歐洲去看一看就會發現,他們的實體經濟是多么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美國我沒去過,沒發言權
走在中國的大街上,我們看到的是什么?邋里邋遢的五金店,門可羅雀的小賣部,香飄四溢的底端飯店、瀏陽蒸菜館、炒貨店、常德米粉店,綿延千里、門口貼滿了門面轉讓的服裝店,突然,看到一個星巴克,在無數綠葉的襯托下顯得格外耀眼,我擦,好干凈,好漂亮啊!!!其實,這全是機會...
在人均收入沒有起來之前,電商的優勢會一直持續下去
創新不僅需要投入,它所增加的溢價需要兩個東西的支撐。第一是消費能力;第二是人的修養與品位。沒有這兩個大前提,電商低價的吸引力就會一直持續下去。我國大部分消費者還是屬于價格敏感型的,潛伏在農村的八億農民兄弟就是其堅實的后盾,阿里當下的戰略雖然無奈,但也絕對正確...
玩轉中國電商的前提
1)你最好建立自己的廠房,生產市場中沒有的產品,質量可以相對落后,但它必須是獨一無二,充滿個性的...
2)你必須建立自己的品牌,商品可以低價、但品牌不能沒有,否則,茫茫的海洋中,沒人會記得你...
3)如果廠房,品牌都沒有,那就塑造一個獨特的人,提供其他方面的獨特價值,讓他代言,玩關系,玩粉絲。羅振宇、小智他們賣的東西,下河街全有...
4)大投入,大規模生產,以最低的價格打開市場...
5)多想想農民需要什么,為他們提供在他們看來最有價值的東西...
PS:越爛的市場,越有機會,因為他實施創新與差異化的機會多,創新不是發明,很多時候,多走一步就可以了
如何實施差異化塑造獨特性
獨特性存在于用戶的腦中,作為產品的提供方,我們有一些列的手段去揣摩用戶心智,進而循著這條線索去構建獨特的產品價值,但那也只是間接影響,不是直接的烙印,最后的決定權還在用戶手中。電商的心智模型:
1)一些網址,一些地方
2)一些查找,一些對比
3)一些商品,一些描述,一些圖片
4)一些價格,一些訂購,一些交易
5)一些配送
6)一些服務
PS:互聯網產品的差異化思維跟傳統產品的差異化思維是不一樣的,互聯網產品的差異化要用心智模型法(這是我自創的詞匯),而傳統實體產品與服務要用波特教授的價值鏈與產業鏈的分析法...
PS:波特教授的傳統思維不能很好的適應互聯網產品,但也有參考價值,后續會做分析。
描繪用戶看待并使用你這種產品的心理模型,互聯網產品的競爭就發生在這一組模型的每一個點上。
1)一些網址,一些地方
2)一些查找,一些對比
3)一些商品,一些描述,一些圖片
4)一些價格,一些訂購,一些交易
5)一些配送
6)一些服務
這是你電商購物的過程對嗎?請聯想一下,電商的競爭是不是都發生在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上?入口競爭、查找方式的便捷性、商品的品質、描述、圖片的清晰度、價格、訂購方式、配送、售后服務
這是波特教授的價值鏈,用這個東西能研究互聯網產品嗎?有些領域是可以的,而很多領域是不可以的
PS:比價就是基于以上的2)誕生的電商創新
PS:請模特,拍更好的照片是基于3
PS:
一天送貨到家是基于5)
七天無條件退貨是基于6)
這種模型跟波特的價值鏈與產業鏈分析非常類似,只不過是對互聯網這種虛擬產品的特點做了一些改進,我們都承認,產品是一個綜合價值,它由很多結構性價值共同構成,每一個結構性的價值都是一個差一點...
看電影的心智模型
1)跟誰看?
2)在哪里看?
3)什么時候看?
4)看什么?
5)怎么買票?
6)多少錢?
7)怎么去?
8)吃點什么?
9..
干任何事情用戶都有一系列的決策過程,我們要深入他們決策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思考,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中,用戶會怎么想?甚至,你自己會怎么想?
PS:設計者自己就是用戶,是最靠得住的用戶...
這一切看起來想在為一件事情寫劇本,劇本寫得精不精彩,決定了產品是否能夠創造用戶買賬的獨特性
這一切看起來想在為一件事情寫劇本,劇本寫得精不精彩,決定了產品是否能夠創造用戶買賬的獨特性
接觸決策鏈是第一步,關鍵是第二步,深入每一個決策過程去研究用戶怎么想,他希望看到什么,什么樣的東西讓他感覺更何意,這就是心智模型。
對價值鏈與產業價值鏈的分析
關羽價值鏈與產業價值鏈的分析,用最簡單,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搞清楚一個東西是怎么出來的,它要經歷哪些環節的哪些活動,如果這些環節、這些活動對產品最終的總體價值有直接的影響,并且消費者能夠切實的感覺得到,它就能成為塑造獨特性的一個重要來源...
關于為什么波特教授得理論不適用于互聯網的論述此處省去1000字...
蘋果與三星手機的獨特性并不是通過研究產業鏈得出來的,他們才不關心那些人在做什么,他們潛心的專注于研發,通過周密而用心的設計過程產出優質的產品,然后運用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壓迫供應商提供最好的零部件與服務,僅此而已
不過,波特教授的理論依舊有很大的貢獻,主要在于:
1)他提出了差異化競爭的概念本身
2)明確了產品的價值組成關系,為產品的差異化提供了分析的指導思想與原型
3)為產業間的彼此協作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思想與方法
可以說,沒有波特教授的思想作為前導,就不會有我們今天將的“心智模型分析法”,當然,我不敢說這個理論是我創建的,其他的人就沒有這么用過,我只能說,這個理論不是我從任何地方學過來的,而是自己切身的經驗、感受與總結...
關于為什么波特教授得理論不適用于互聯網的論述此處省去1000字...
蘋果與三星手機的獨特性并不是通過研究產業鏈得出來的,他們才不關心那些人在做什么,他們潛心的專注于研發,通過周密而用心的設計過程產出優質的產品,然后運用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壓迫供應商提供最好的零部件與服務,僅此而已
不過,波特教授的理論依舊有很大的貢獻,主要在于:
1)他提出了差異化競爭的概念本身
2)明確了產品的價值組成關系,為產品的差異化提供了分析的指導思想與原型
3)為產業間的彼此協作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思想與方法
可以說,沒有波特教授的思想作為前導,就不會有我們今天將的“心智模型分析法”,當然,我不敢說這個理論是我創建的,其他的人就沒有這么用過,我只能說,這個理論不是我從任何地方學過來的,而是自己切身的經驗、感受與總結...
PS:
1)軟件差異:心智模型分析
2)硬件差異:價值解構
菜也可以差異化
1)原料
2)刀法
3)雕工
4)配料
5)火候
6)烹飪手法
7)餐具
8)裝點
9)...
做菜的方法倒是很適合波特教授的價值鏈分析理論,這個世界就是這么有意思,你很難用一條理論去統合所有的東西。但無論是心智模型分析,價值解構、還是價值鏈分析,差異化的本質就是尋找組成商品總體價值的結構性價值(這是波特教授思想的最大貢獻),然后對之進行改進,以契合用戶的需求,獲得顧客的親睞,爭取市場地位...
PS:北京有一個鮮花餐館,他的菜全是鮮花做配料,生意好得不得了,這是他在原材料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