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日]山下英子
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
舍,順從自己的內心,割舍既有;
離,松開“多即是好”的念頭。
初翻《斷舍離》
剛打開書沒幾頁,就看到了山下英子的廚房抽屜照片,第一感覺便是——難道“斷舍離”就是做一個強迫癥?
接著看了幾張照片,有一張和它下面的文字給我啟示特別大,也讓我對現下的生活有了深刻的認識。
讓人很有收拾欲望的“七成收納原則”,也就是在斷舍離中,即便是櫥柜、衣柜等看不見的收納空間,也不能塞得滿滿的。要留出三成空域,讓人有想要收拾得欲望。
最近的生活可謂是一團漿糊。還沒步入職場的我,竟有了一種消極怠事,極度缺乏精力的乏味感。仔細想想其實是違背了工作中的“七成收納原則”。學校的課業,為KOL做助理,為朋友的創業公司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還有剛接觸不久的HR實習。看起來是個斜杠青年,但這些事每天在我腦內循環,太滿了,滿到我懶得去梳理,之前那個行動力不說是滿分卻好歹也算好的我,這段時間拖延癥犯得極為嚴重。一直抱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心態,像個算盤一樣不撥不動,不到最后關頭絕不下定決心騰出一大片時間集中精力去完成一個任務。導致自己壓力越來越大,繁忙瑣碎的事務,巨大的壓力,壓在了我這個大三學生的身上。有時候,真的挺心疼自己的。
但是回過頭來想,是否是自己沒有做好選擇,自己違背了工作生活中的“七成收納原則”呢?
有些不喜歡的事情,不能夠考慮他人而違背內心勉強答應下來了。處理事務就像收納,該收納的就放好擺整齊認真對待,不該留的就要下定決心采取有效措施斷舍離。留七成時間去處理生活、工作與情感等事務;留三成,完全放空自己。這樣才會有時間和耐心去整理那七成的結構、脈絡。
張德芬在《斷舍離》的序言中寫到“有時候,如果你不放棄眼前的一些既得利益,不愿意順從自己的心的話,可能會失去更多更美的風景。”如果一些事曾給你帶來收獲,現在已成為負擔,就要當斷則斷,順從自己的內心,做喜歡的事。對于我來說,做KOL的助理已經占有我很大一部分時間而不能夠放松自己去旅行寫作了,并且我的付出和這份工作給我的回報已經出現赤字了,那么它就是我的負擔。說實話,現在只是責任心再強撐著我繼續,一旦負責完當前的項目,必然“舍”了這份工作。
雖然此刻只是剛打開書看了幾十頁,但我深覺如果將“斷舍離”適用于自己的生活,狀態一定會發生質的改善。
停用朋友圈
5月6日,也就是一周前,我開始停用朋友圈,雖然停用最初在和朋友聊天時還會點擊ta頭像,進入ta朋友圈了解近況,雖然發現還是可以看到自己的相冊,可以點擊相機發布動態,但僅僅止步于知道這些東西的存在而已,停用的決心可謂堅定異常。
一、和碎片時間做了斷
我停用朋友圈,一來是想和碎片時間來個了斷,改掉自己一沒事做就不停刷朋友圈的惡習。為什么說是惡習?有人會說,我覺得朋友圈挺好的啊,了解朋友的動態,第一時間知道時事新聞,偶爾還能邂逅一些寶貴的微課、講座或網絡紅文提升自己呢。是,沒錯。微信確實有這些功能,甚至不止。但是你們可能沒有發現,在刷朋友圈時,自己永遠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眼睛被動接受各種信息,腦子被動接受各種關鍵信息。有些欣喜一瞟即過,有些信息卻牽動情緒。被動容易被牽動,長期處于一種牽動的狀態,就會產生依賴,不能獨立思考,不能享受孤獨,今兒只能靠不停刷朋友圈來麻痹自己。這樣的惡性循環一點也不夸張,如果你是個一空下來就刷朋友圈的人。
二、改掉矯情“公舉病”
停用朋友圈的第二個原因,是要改掉自己芝麻點大的事都要侃侃而談的矯情。最愛的系列電影最新一步要上映,發一條昭告天下,好像自己是第一個知道的;在看電影時,來一段小視頻,說幾聲棒棒噠;電影看完后,曬下票根,來篇“影評”……今天吃了什么飯,玩了什么活動,去了哪里,說說說,都說出來!唯恐朋友圈里有死角不知道。有時候想想,這樣的自己越活越表面了。以前是如實報告每天動向,后來越發添油加醋,語氣中多了幾絲“裝逼”的意味。對比最初那個不玩朋友圈的我,開始對寄身朋友圈的自己產生了鄙夷心理。
這些就是我停用朋友圈的原因。
朋友圈停用實驗還在繼續,我會在一個月后(6月6日)再來回顧停用朋友圈的感受。
21天行訓練營
在停用朋友圈三天之后,也就是5月8日,我報名了一個21天行動力執行訓練營,花了一筆小費用,督促自己打卡。這21天,我要完成過六級,天天看書和有輸出(在簡書上發文),更重要的事,要養成時間管理的好習慣。
今天是訓練營的第二天,相比第一天,進步了很多,然而卻在心理上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由于給自己制定的目標量和日常生活工作產生了嚴重的沖突,在完成任務時的我竟然偶爾呼吸困難。究其根本,是壓力太大,太把每天的打卡看作是任務了,卻不享受其中的進步。換句話來說,過分重視量而忽略了質。
能發現問題是好事,發生在開頭更是一件好事,能讓我在之后的19天心態更平和,收獲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習慣。
21天訓練營的相關直播,會不定時更新,當然也會在19天之后的6月2日做個總結。
再翻《斷舍離》
在健完身回家的地鐵上,看了四十幾頁的《斷舍離》,距離上一次已經一個多星期了。沒有第一次那么地平靜,頭腦清晰,但也大致了解了自己是哪種屯貨類型。打算在明天(周末),先對自己將近一年未好好整理過的臥室進行一次“斷舍離”,在處理自己和物品的關系中,感悟自己和自己心靈的關系。
這半個月,一本書(《斷舍離》)、一次實驗(停用朋友圈)、一個訓練營(21天行動力),在改變著我,說是實話,真的有點度日如年,每天生活在自己的規劃和外界工作的矛盾中,和之前隨遇而安的生活狀態非常不同,但誰說這樣不好呢。畢竟走上坡路,才會覺得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