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讀后感。
深潛力:讀行一生,致《深閱讀》。
一句點評:信息爆炸時代的讀書指南。
書籍簡介:作者齋藤孝,現任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業為教育學、身體論、交流論,主要著作有《學會學習》、《提問力》等。本書是作者在信息爆炸時代背景下,對讀書這件事情的深入思考。他認為人類的思想早已達到了極其深入的程度,猶如底層深處流通著的純凈水。而我們平日面對的各種生活問題,不過是河流表層的濁水。唯讀書,能教會我們掌握這種深潛力,跨越障礙,并最終尋見寶貴清流。本書不僅講述了讀書的意義,更提出了“持續讀書的五個習慣”和“十倍增強讀書力的技法”。緩緩敘述中,時刻都傳遞出了讀書的力量。
《深閱讀》此書,薄薄一冊于手;細細翻讀,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讀書這件事情于此處,得到了無比透徹的解析。齋藤孝認為讀書是推動我們的“無形力量”,與書的“相遇”甚至能決定人生,而讀書真的能使人成長。他在序言里有一個十分深刻的比喻:“人類的思想早已達到極其深入的程度,猶如地層深處流淌著的純凈的水。相較而言,我們平日面對的各種麻煩,不過是河流表層的濁水罷了。濁水喝著很苦,但只要 向下深潛, 就能找到清流。關鍵在于,我們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還需具備深潛力。而讀書,就能教會我們掌握這種深潛力。”
結合最近遇到的事兒,結合本書提出的“深潛力”,結合個人感悟,促就此文。因為,我堅信,通過讀書而具備“深潛力”的人生,注定不一樣。透過濁水,獲取清流,人生路上,讀行相隨。
深在廣度:別把“雜書”不當書
前兩日,和一位網上認識的媽媽聊了一會。她說:“我感覺平時自己很忙,和工作有關的會計法律法規之類的書都沒時間看,更別提你看的那種雜書了。”當時,我正在讀《深閱讀》,瞬間就想到了里面對“讀書”的定義。書中說:“讀書有三大意義:第一,是以獲得信息為目的的讀書。比方說,我們有時迫于工作或考試的需要,就不得不讀書。第二,是為了愉快且有意義地度過獨處的時間,因而促使大腦充分發揮想象力的讀書。第三,是為了鍛煉自己、豐富精神而讀書。”
我覺得,這位媽媽,之所以會將“讀書”分為“讀學習工作有關的書”和“讀雜書”,大約是沒有了解清楚上述的這三點意義。上述三種讀書,我們在人生路上都必不可少。誰沒幾個突擊集中K書的應試考試呢?但是關鍵在于,后面兩種讀書更不能少。因為后兩種類型的讀書,就是屬于史蒂芬·柯維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的“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將“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按部就班地提上日程,才能避免慌亂無助地應付“重要卻又緊急的事情”。
通過鍛煉精神的讀書和讓心靈平靜的讀書,來獲得與賢者對話的獨處時光。一如書中所言:“大學的存在,正是為了讓年輕人接受這樣的洗禮,通過讀書了解到其他偉人的存在,即使遇見逆耳之言,仍能繼續吸取精華。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偉人就會成為自己的伙伴。如此一本本地積累,終將在內心形成由其他人組成的郁郁蔥蔥的森林。”
對待孩子的讀書也是如此。70、80后們,應該都有同感。誰又沒遇到過幾個收繳“課外雜書”的老師呢?也許我們的父母,也對“課外閱讀”這事有過干涉,認為“課內書”頂頂要緊。當然,我們的孩子們已經趕上了“全民閱讀”的好時代。但我們更應該知會上述三種讀書的意義,讓自己和孩子的讀書“深潛力”,都能深在廣度,廣而“心懷賢者森林”。
深在思想:別把獲取信息當唯一目的
說到讀書,還能拓寬知識面,獲取未知信息。的確,讀書有此作用,但若僅如此而已,互聯網足以取代書籍了。齋藤孝說,關鍵一個注意點在于“用戶的意識”:“如果自身修養確實達到了一定深度,在此基礎上妥善獲取平均水平的網絡信息,作為判斷的參考,自然毫無問題。但如果書讀得不夠,只依賴互聯網的話,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無法深入其中。 ”換言之,若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聯網,更充分地理清“信息爆炸”背景下的思路,得先確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達到足夠的深度。然何以?唯讀書也。
筑波大學名譽教授村上和雄的《啟動的活法》中提到:“人類的基因有99.5%是完全相同的,而個體能力的參差不齊,是由每個基因的啟動程度決定的。接觸一流人物,就是啟動基因的一種手段“。通過讀書,就如同向賢人學習,就能在他們的幫助下,啟動自身的基因。書中的哪怕一句格言警句,一個精彩亮點,一處為你所用,都相當于啟動了一個基因。通過讀書,還能讓我們學習賢人的視角,帶來多視角思維。而這,足以影響生活態度和精神狀態。
我讀書的時候,心情異常平和,是一天當中與自己靈魂對話的契機。寫讀后感和書評,無關物質收入,卻帶給我莫大的喜悅和充實感,足以蕩滌家務辛勞和有時憂愁。我想所謂讀書“深潛力”,一定也是深在思想。 堅持長期讀書,思想的磨礪程度,可以想見。
深在踐行:別把讀書當消遣
生活需要娛樂來調劑,但千萬別把讀書當消遣,因為讀書也是需要進階的。青春年少之時,誰又沒有讀過幾本言情小說呢?而實際上,那個年紀的所擁有的特有的情緒和情愫,真的能從一些優秀的言情小說里得以釋懷和共情。但不能一直停留在這個水準,長期以往的原地踏步就是倒退。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對讀書是這么界定的:“真正的閱讀是通過獨自死磕文字,讓理解力逐漸變強而達到自我提升的過程。 ” 除小說外,一些非虛構類的書中確實有不少難理解的內容,而這正是進階的機會。
我想在這里,用讀書提升“深潛力”就全然體現在了“踐行”二字:
一方面,踐行“讀書”這個動作。《深閱讀》里的“十倍增強讀書力的技法”,給予了極好的建議:“越有價值的書,往往越難讀懂,所以有時會由于該不該開始讀。在這種時候,請不要猶豫,直接開始吧。不妨事先做好需要花些時間的心理準備,使其成為生活中的固定節奏,一直堅持下去。如果能利用上下班的乘車時間,或者每天在家里的時間抽出1個小時,你的思想一定能得到深化。若能每天堅持,就會達到相當深的程度。利用時間的方式不同,導致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了致命的差距。 ”
對此,我深有體會:少刷朋友圈、少逛淘寶、少追劇,起得早一些,讀書的時間,真的擠擠總會有。而且日積月累,閱讀速度會越來越快,大腦真的是越用越靈,智慧這件事情也真的可以修煉。
而另一方面,則踐行“輸出”這個動作。齋藤孝還在書中提到了如何讓“輸出閱讀”變得更為有效,需要滿足兩個點:“第一,講述時不要采取俯瞰全局的角度,應該以自己的感性、體驗為主體。這樣的輸出,助于內化。第二,在說明時盡量引用書的部分內容。這一點,讓讀后的記憶和印象變得更容易被喚醒,也就是成為閱讀的證據。”我覺得概括一下就是,書中的任何一個點,都可以成為你輸出的角度,并且“輸出促進輸入”。
我開始定期寫讀后感,其實就是留下讀書的痕跡。翻過書頁上的筆記和劃線,都是我人生中的珍寶。在輸出的過程中,自然會想到書中的某些地方可以作為引述,而讀書的效果更為深入,自己的視角和思維都經歷的打磨。
作者:努力幸運的堡,是一名閱讀+碼字愛好者,也是一名持續學習的媽媽。原創不易,感謝轉發,拒絕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