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班主任發展的理論知多少
——《中國班主任研究》(第二輯)第一部分總結
班主任發展理論知多少
今天想來對本書的第一部分做一個簡單總結。本來想看看 這第一部分用了多長時間,可惜自己把寫作時間刪除了。
這第一部分一共有八章,加上序言,一共是九篇文章。第一部分的大標題是“理性的力量:班主任發展的理論的清思”。當我在寫《中國班級的三重復調性》這一篇的時候,總是找不到突破口,于是只得暫時擱置,繼續讀了第二部分的幾章節。在讀第二部分時,發現有一章節的內容與第一部分的內容是差不多的。
第一部分除了序言,還有八章,分別是:
一、班主任隊伍建設關鍵:正本、主業和專業化
二、班主任素養結構界定:問題與突破路徑
三、指向自我的反思:一項優秀班主任認知實驗研究
四、班主任是如何發展的?
五、認同危機何以發生?——基于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思考
六、班主任工作“道”與“術”的變數與控制
七、論班主任的話語系統更新
八、中國班級的三重“復調性”
但是我發現這八篇文章中,真正算得上理論性的文章只有一、二、四、七和八。其余的第三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還是以實踐或實驗為主的思考。
綜合這幾章節,我提煉出了一下關鍵詞:隊伍建設——正本、主業和專業化、素養結構、發展、話語系統和三重復調性。
既然是對這一部分的總結,我想根據個人的理解,對這部分內容重新架構:
八、中國班級的三重“復調性”
二、班主任素養結構界定:問題與突破路徑
一、班主任隊伍建設關鍵:正本、主業和專業化
七、論班主任的話語系統更新
三、指向自我的反思:一項優秀班主任認知實驗研究
四、班主任是如何發展的?——以深圳市光明新區“新基礎教育”班隊項目骨干教師為例
六、班主任工作“道”與“術”的變數與控制
五、認同危機何以發生?——基于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思考
我沒有更換序號,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讀者更方便從我的總結與原文進行比較。我對這八章節進行進一步的思考,認為把他們從三個層面來分析更好。前面四章節(第八章、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七章 )為第一層面,真正的與我們的大標題《理性的力量:班主任 發展理論的清思》切合。第三章和第四章為第二層級,講班主任的發展;第五章和第六章作為第三層面,從班主任工作的“道”與“術”以及危機。雖然在前面我認為,只有一、二、四、七和八章才真正算得上理論性的文章,但在對這一部分重新架構的時候,我并沒有把這五章節按照順序排列,而是把第四章放在第三章之后,基本與原文的順序一樣,我是基于從優秀班主任的成長總結出一個班主任要想成長為優秀班主任,需要有哪些認知。所以在重新架構時,把這兩部分放在一起。
在我看來,作為一個班主任,首先要認識中國班級的三重復調性,即班、班集體和班級共同體。只有認識到這三個概念各自的含義及不同,才能理清班主任的素養結構。當我們知道了班主任需要哪些素養結構后,才能進一步理解班主任隊伍建設的關鍵,即正本、主業和專業化。班主任隊伍建設之后,就是幫助班主任認識自己的話語系統。
如果我們不讀這篇文章,很少去思考這三重復調性之間的區別。班,是在學校內部為了管理學生而進行的一種制度安排。班集體是在班主任的引導下,由學生組織發展起來的一個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群體。我們還可以說班集體就是一個班組建的集體。當一個班有了自己的價值目標,成長愿景時,就形成了一個班級共同體。
作為一個班主任,應該具備哪些素養?基于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界定。基于社會活動場域來界定,班主任需要哪些素養?作者只是提出了問題并沒有回答。如果讓我來回答,我的答案是:班主任需要一種溝通協調素養。
基于人生經歷來界定,作者從基礎性素養和專業素養來界定。基礎性素養主要是班主任的知識體系、能力結構,但作為班主任,還需要自覺意識素養。
基于學科背景來界定,作者認為一個班的班主任,首先是這個班的學科教師,然后 才是兼職班主任。的確如此,所以作者認為,一個班主任首先要有學科素養,然后才是班主任素養。作者同時指出,這兩種素養是同時進行的。但是我個人覺得,雖然班主任是兼職,是作為附加的,但一旦學科教師戴上了“班主任”這個帽子,班主任的素養應該是大于學科教師的。因為即使這個學科教師在教書方面是能手,但或許因為不具備班主任素養,導致班級管理混亂,最后導致的結果是連自己的學科素養都丟失了。我們很少聽說一個優秀班主任或具備班主任素養的教師,學科教學很差。
基于實踐角色來界定,作者從兩個角度來闡述。首先是依據外鑠性角色提出,國家、家長和學校管理者對班主任提出的素養。然后是依據自主實踐角色來闡述一個班主任的素養。作者在這個方面,從8種不同類型的班主任所具備的或應該的角度來闡述班主任素養。這8種班主任分別是智慧型、管理型、獨立型、求穩型、創新型、奉獻型、生活型和功利型。但個人覺得,功利型的班主任是沒有所謂的素養的。作為我個人來看,當一個班主任,應當一個智慧型、獨立型、創新型、奉獻型的班主任。如果一個班主任具備了以上角色的班主任,應該就算是一個優秀班主任了。
基于工作內容來界定,作者把工作內容劃分為“班主任與人”與“班主任與物”。但是作者在闡述其素養時,又是從學生管理、學生教育和班級建設三個方面來進行的。那么我是否可以認為,“學生管理”“學生教育”是“班主任與人”方面的內容?“班級建設”是否就是“班主任與物”的內容?在學生管理層面,作者認為一個班主任需要具備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素養,還需要具備人文 素養。在學生教育層面,作者認為一個班主任需要具備道德素養、人文素養、心理學素養和人生規劃素養。在班級建設層面,作者認為一個班主任應具備的素養是師德素養、美學素養、心理學素養、文化素養。
基于知識功能來界定,作者首先對班主任擁有的知識劃分為四個方面: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知識功能不同,所具備的素養也不同。當然也有重復的素養。
基于能力的服務對象來界定,作者把一個班主任的能力分為基礎性能力、發展性能力和再生性能力。能力不同,所具備的素養也不同。
基于優秀班主任的個案分析來界定班主任應具備的素養,作者在這里沒有提及。
我依據以上結論,可以把班主任的素養歸納為:道德素養、人文素養、教育學、心理學素養、知識素養、創新性素養、溝通素養等。
關于班主任隊伍建設,作者從正本、主業和專業化來闡述。但是結合我們的國情,我們應該對班主任 隊伍建設進行正本,力求專業化,但想做到“主業”,至少在目前不現實。
關于班主任的話語系統更新,我覺得首先要建立起班主任的話語系統。李教授認為,教育變革與專業發展的核心話語系統可以在年輕班主任 職業生涯的起始階段形成。個人認為語氣說“形成”,不如說“建立”。經過四到五年的班主任經歷,我們可以有一套屬于自己的話語系統。這是初期階段,形成或建立自己的話語系統。經過一段時間后,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話語系統進行不斷拓展和深化,也就是更新。最后李教授談到年輕班主任的話語系統的更新源自實踐變革、關系建構與個體自覺。
接著談班主任是如何發展的?我綜合第三章和第四章內容,總結出關鍵詞:指向自我的反思。謝老師是以深圳市光明新區“新基礎教育”班隊項目骨干教師為例來談的。劉教授 是以一項優秀班主任的認知實驗來談的。如果一個班主任不反思自己的工作,一味地單純地把班主任工作當做外在的,那么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班主任,更談不上成長。
一個優秀班主任,很善于控制其“道”與“術”的變數,這就是楊曉峰教授的文章。劉教授把控制變量,也當做了班主任的核心素養。劉教授從學生角度、社會角度、經營角度和生命角度來看待班主任的核心素養,最后總結出:愛心、責任心和智慧是最為關鍵的素養。劉教授所提煉的“愛心”“責任心”和 “智慧”等素養詞語,與前文提出的道德素養、知識素養、教育學、心理學素養、職業規劃素養、人文素養等,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同的,但實際上還是一樣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的不同的詞語而已。
近十年,教師這個職業似乎成了高危職業,班主任更是高危中的高危。這就是張聰博士在《認同危機何以發生》中指出的。張聰博士認為,認同危機何以發生?核心是班級是一個結構嚴整的“風險性社會”,對班主任工作的認同是一種風新型確認,師生關系表征著一種特殊的關系邏輯,對班主任工作是一種共識性危機。作者從三個方面來闡述了這個概念。我想對最后一個內容“走出危機:班主任獲取認同的現代性策略”進行梳理:作者認為我們應該重新塑造班主任的自我認同;培育學生的公共精神和理性引導學生的價值認同。在“理性引導學生的價值認同”中,作者提出班主任必須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建構起情感融通、心理互認、責任擔當和身份轉換等教育機制,不斷走出認同危機。
第一部分總結完畢,我還需要進一步去內化,去思考,我們無法給班主任工作正本,無法讓班主任成為一門主業,但我們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素養,提升自己的班主任的專業化,盡量讓學生、家長和學校管理者認同自己班主任工作,進而構建一個班級共同體,從而做一個優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