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車厘子
Magicians do not exist.
魔法師是不存在的。
——《魔術師》(The Illusionist)
1
猶太人的世界里流行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父親為了教會兒子不膽怯、有足夠的勇氣,就教他跳樓梯。
他把兒子放在第二級階梯上說:“跳吧,我接著你!”然后把兒子放在第三級階梯上說:“跳吧,我接著你!”盡管小男孩很害怕,但他相信父親,并按照吩咐,跳進父親的懷里。
父親把他一層高過一層地往上放,每次都說:“跳吧,我接著你!”男孩就從很高的階梯上往下跳。
可這次,父親卻后退了一步,讓兒子摔了個大馬趴。兒子自己掙扎著站起來,血流滿面,嚎啕大哭。這時父親對他說:“吸取教訓吧。”
故事還沒完,請靜等下文。
2
在3D動畫影片洶涌來襲的今天,一部對白稀少的二維動畫很真誠地講述了一個深刻的故事。這部影片名叫《魔術師》。
故事發(fā)生在一個電燈還沒有普及的年代。這個年代里,還沒有人把魔術像今天一樣當成賞心悅目的表演去欣賞。
他是一位年邁的魔術師。正如魔術大多數時候只需肢體表演一樣,大多數時候,他都沉默寡言。
演唱會上,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準備工作,等待搖滾明星encore完畢。N次準備后,終于輪到自己上臺時,臺下觀眾只剩下一對祖孫倆,他仍賣力地表演。酒會上,歌手唱完在眾人的喝彩中下臺,到他上臺時,觀眾已全都調轉方向背對舞臺,看他表演的只有一個胡言亂語的醉漢。
他默默地哄逗肥胖乖戾的大兔子,默默地表演,默默地整理道具,默默地卷起自己的海報,默默地離開一個舞臺到另一個舞臺,默默地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默默地來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小鎮(zhèn)。在這個小鎮(zhèn)上,他的魔術表演吸引了一個女孩的注意。
他無意中在女孩面前施展了一點魔術技藝,女孩便深信他會施魔法。于是女孩帶著一個小男孩拿著破損的毛毛熊找魔術師,魔術師卻只給他們變出了兩顆糖。女孩幫魔術師洗襯衣,魔術師揮舞著手變出一枚硬幣,作為小費送給女孩;女孩為魔術師生起壁爐取暖,魔術師見女孩鞋子已破,投桃報李,他買了雙紅皮鞋,用魔術將紅鞋子變出來呈現給女孩。他離開小鎮(zhèn)的時候,女孩悄悄尾隨。上船后船員驗票,她示意魔術師變出船票,魔術師果然變出了一張。從此以后,女孩跟隨魔術師像父女一樣過起了生活。
從此以后,女孩想要什么東西,都示意他變出來。從大衣到高跟鞋到連衣裙,她覺得這一切魔術師一招手就能變出來,不費吹灰之力;而魔術師為了滿足女孩的要求,打零工做兼職,依然不能一一滿足女孩日益膨脹的要求。魔術師曾向女孩解釋過:“我是魔術師,不是魔法師。”可他的行動令女孩一次又一次深信:魔術就是魔法。直到女孩遇見心儀的男子,魔術師才決定放手離開,并給女孩留下一張紙條:魔法師是不存在的。
3
魔術跟魔法有多大差別,純真無邪的孩子只有進入成人的世界才可能知道。我們都曾純真過,都曾幻想有支仙女棒,念念咒語就招來自己想要的東西。要的無非也是公主裙、小皇冠、紅皮鞋之類滿滿少女心的東西。這些如今看來簡單易得的東西,小時候卻再奢侈不過。
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竭盡所能滿足我們的一切愿望,用有限的物品表達著他們無限的關愛。能分開,兄弟姐妹均分;不能分開的,留給最小的,誰也不爭搶。
母親很能干,別人能買到的東西,只要我們想要,她大多能親手做出來。因此我們很小就懂得,想要得到一件東西,最好自己去努力。
買不起辦不到的,父親攤開手,說:可惜我不會變戲法啊!
我們坦然接受,不做任何指望。這種實實在在的誠實,使我們從來不會因為得不到任何想要的東西而心生怨懟。
有一天,變戲法的來巡演,在空無一物的手心里變出了一團火,作勢要燒我的頭發(fā),等我嚇得要哭時,他手一合,火沒了。戲法變完后,便拿出一頂帽子,滿場轉著求人打賞。
那時起,我開始感激父母的實在。他們的實在沒有給我們幻想,讓我們很小就學會認清現實,看清人生。對父母,我們可以要求很多很多的愛,卻要不來很多很多的有形物質。很多很多的愛讓我們孤獨而漫長的人生之路有牽掛有依靠,那些要不來的有形物質,卻告訴我們一路看到的風景都需要自己去打造。
人真的很奇怪,頭腦里可以產生無數個幻象,身體卻被現實困頓著。也許,幸運一點的,可以遇上像片中的魔術師那樣細心呵護你的想象力的人,可人總要長大。越成長,生活就越近,夢幻也就越遙遠。也許你一直想要一件公主裙,可現實只會令你為一枚硬幣去打拼……
愛是魔術,讓你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而生活是魔術表演結束后的討賞,你得低頭討要,點頭道謝。
4
接著講猶太人的故事。
有這樣一個猶太故事,是個再通俗不過的猶太笑話。父親想教會兒子不膽怯,要勇敢。“跳吧,”他說,“我接著你!”小男孩相信他,跳了下去。父親接住他的時候,他感覺到滿滿的父愛。父親沒接住他的時候,他卻感覺到了別的,更多的東西。那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