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最終播出,又應驗了那句老話“好飯不怕晚”。
拍攝完我問小李大概什么時候能制作好,小李說估計一周左右,如果播出了她會第一時間發給我。拍攝是在周四,我想可能最晚下周四就能看到了。結果,到了下周四沒有見到,又等了幾天,這一周完全過去了,還是沒有。今年過年比較早,是在一月28日,拍攝完成還有不到二十天就過年了。因為關心這個視頻,就天天去看蘇報的視頻號,蘇報每天都要發好幾個視頻,結果每天都失望。臨近春節,蘇報推出的視頻主題一個接一個,春運的主題、回家的主題、過年的主題,都是熱點,我們拍的那個和這些宏大主題比起來小多了。我就尋思,一時不能播出,大概是服務大局,為大的主題讓路,也就不急了,想著只要過年前播出就行了。今年的年又比較特殊,沒有大年三十,臘月二十九相當于往年的大年三十。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我有些按捺不住了,還有一天就要過年了,怎么還不見視頻的影子。就發短信問小李,大概什么時候播出,小李給了一個比較模糊答復,好像是年后,因為領導要求先做和過年相關的視頻。猜的沒錯,果然是為大主題讓路。年后就年后吧,已經晚了,也不在乎年前年后了。小李又安慰我,等發布了我第一時間轉給您哦。除夕之夜,阿毛發消息問我“視頻制作好了嗎,我爸媽一直在問呢”,都是第一次上鏡,可能他們比我更急切想一睹為快,我能理解他們的心情。感覺很是愧疚,就把和小李的聊天記錄截了屏給發了過去,讓他們再等等。為了掩飾尬尷,我順帶發了新春祝福的話,有點顧左右而言它的意思。
到底再等幾天呢?我心里也沒底,從拍攝的一月9日到春節長假結束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里,蘇報又推出了兩期《蘇味人生》的節目。拍攝的時候,隱約聽小李說好像同檔節目同時有三個在拍。為什么別的都播出了,自己的這個還不見影子呢?不由就有些多想了,可能自己的這個效果沒有人家的好,也可能是要排隊,更有可能這個視頻不符合《蘇味人生》的風格定位給斃掉了。所謂年后播出,再等一等也許就是個說辭。想的一多擔心就來了,不會真給斃了吧。如果真給斃了,自己還能承受,阿毛和叔叔阿姨那里怎么交代?費了那么多心思,做了那么多犧牲,都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著呢,如果告訴他們不播了,怎么說得出口?一邊急著,一邊也在做最壞打算,如何做這個千古罪人。
干等不是辦法,忐忑中生出了一種豁出去的沖動,要主動出擊。正月初八上班第一天,趕緊發消息去問。這次不問小李了,要問就問能拿事的,問高總。高總這次還是給了一個模糊的回答,大概元宵節發。元宵節又有元宵節的主題,弄不好又要讓路,也說不定還是托詞呢。懷疑依舊,忐忑依舊,不自信依舊,不自信中又把和高總的聊天截屏發給了阿毛,安慰阿毛也安慰自己,看,我也是盡力了的。
大概元宵節,大概率是在元宵節之后了,不想這次自己想錯了。雖然千呼萬喚始出來,畢竟比預想的早了兩天,高總說話果然算數。
正月十四這天下午三點,《吳門橋茶館》的作者群里,副刊中心的張總發了一個視頻,他說“副刊劇本,作者本色出演,歡迎大家轉發點贊”,接著馬上又@了我。張總和高總他們是自己人,肯定先要互通聲氣的,想都不要想,這個視頻應該就是自己的那一個了。這是副刊中心和視頻中心合作的結晶,在副刊的作者群里首發,也算一個精彩亮相了。沒來得及細看,先給阿毛發了過去。剛給阿毛發過去,小李就給我發了過來。點開小李發來的視頻,細細地看著,激動的有些顫抖。好飯不怕晚,果然。終于領教了什么是慢工出細活,什么是精雕細琢,拍攝將近三個小時,最終呈現出來的只有兩分五十八秒。這兩分五十八秒里,每一幀畫面都是那么妥帖那么美,美的讓人想哭。
征得阿毛同意,我把視頻發到了大學同學群里,沉寂許久的同學群一下子熱鬧了起來,連許多久不露面的同學都出現了。許多同學都說,這個視頻看了不止一遍,看得流淚了。幾個同學說這個視頻讓他們也想起了同樣在阿毛家吃住的情景,有些同學說雖然不是阿毛家,但這個視頻讓他們重溫了在別的同學家吃住的場景。有同學為歲月在阿毛和我身上變化而感慨,有同學為毛阿姨的手藝贊嘆,更多的同學則被臨走時阿姨的眼神打動,同學們都說那眼神就是看著自己孩子離開時的眼神,滿是慈愛和不舍。同學們都人到中年,俱是父母,阿姨的眼神是父母對自己的眼神,也是自己對子女的眼神。
那篇文章起初在《吳門橋茶館》公眾號發布,有個文友這樣評論:《毛家飯店》寫出了蘇州平民百姓的善良和溫情,異鄉學子在毛家飯店得到了父母般的關愛,文章娓娓而談中有種感人的溫情。當時我把文章轉發給妻子,妻子說她看哭了,她想起了她曾經在同學家借宿的情景,當時的情況和阿毛家幾乎一模一樣。
等了許久終于出來了,不發朋友圈是不可能的。沒想到這個視頻會有那么多的好評,超過五百人點贊,有兩百多人轉發,近三百人推薦。甚至過了一個月,點擊量還有增加。視頻下面還有許多人評論留言,留言的人中有親戚、同學,更多的則是素不相識的人。素不相識的人中有羨慕同學之情的,也有感動飯菜本身的,有一位在英國的朋友,說是看到了一桌“媽媽”做的菜。有個網友說,很感人,建議把原作也貼上來。
沒想到這個建議還真被采納了,過了一天,正月十六一大早,蘇州日報官微以《難忘的蘇州毛家飯店》為題,用視頻加文字的形式頭條推送。不想這次推送又引發了一波高潮,接著又是一撥的點擊、點贊和轉發,又收獲不少評論和留言,引來不少讀者和觀眾共鳴,一個讀者說“這樣的飯店我也碰到過,只不過在南京,我的大學李同學的家,我們只要去南京,必住他家,或拼床,或打地鋪,考研,找工作,都在那中轉,李同學父母對我們這些孩子也是關愛有加”。蘇報官微影響力巨大,一個上午這個推送的閱讀量就超過了一萬,下午點擊量有所放慢,但依然在增加。蘇報官微每天有好幾條推送,閱讀量過萬的也不是很多,這條推送能達到這個量自己有點不敢相信。當日蘇報的最后一條推送是省委書記視察蘇州的報道,該報道短時間閱讀量即過萬,這條和那條是當天唯二的兩條閱讀量過萬的推送,妻子和我開玩笑:“你這風頭快趕上省委書記了。”
這還沒完,第二天也就是2月14日,一個文友給我發來鏈接,原來蘇報的這個推送當天又被區委宣傳部的公眾號以《相城教師筆下的暖心故事》為題做了轉載,本來只是個人行為,沒想到驚動了官方,我也是“初聞涕淚滿衣裳”。當天又是所謂的情人節,下班后我問妻子想要什么禮物。妻子說:“不用了,這個就是最好的禮物”。她說從這里看得出我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妻子還說她有一個愿望,希望我能帶她去一趟毛家飯店。影響不止本區本市,還出了市出了省,我網上大概搜了一下,乖乖,了不得,除了蘇州本地媒體,還有如《紫牛新聞》《武漢晚報》《大眾網》等十多家省級媒體都以《甘肅同學忘不了的蘇州味道》為題做了轉載。
就這樣,一不小心我成了網紅,連小區里的人都知道我就是寫和演毛家飯店的那個人。還有人沒有看文字和視頻,或者看得不仔細,以為真有這么一家藏在小巷深處的毛家飯店,問我具體位置在哪里,想去打卡。這讓我又很慚愧,我的本意只是想通過一篇小小的文字來表達對阿毛一家的感恩和感謝,不想卻讓我本人出了名。要說那篇文字有什么特別之處,大概就是寫出了和我差不多年齡的人共同經歷和共同情感吧,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誰沒有在朋友同學家吃飯借宿的經歷呢?用一位網友的留言來說“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家毛家飯店,那是青春,那是友誼,那是一處人生路上的家”。因此我在同學群里這樣說:“感謝各位兄弟姐妹,拙文和視頻只是一個小小的表達,我所經歷的也是我們共同的經歷,每個人都有難忘的蘇州故事,感謝蘇州,感恩歲月,讓我們彼此遇見。”
的確如此,拍攝視頻和視頻被傳播的過程,就是我再一次被溫暖的過程。在轉發朋友圈時我說“毛家飯店的溫暖就是蘇州的溫暖”。如果還有人問我毛家飯店在哪里,我會說,有蘇州人家的地方就有毛家飯店。
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