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實錄:胡老師不胡說之【《項鏈》解讀】
《項鏈》是一部好的作品嗎?在我看來,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一方面,這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說。作者莫泊桑被稱為短篇小說之王。他在這篇小說中巧妙的使用了翻轉的技巧,使得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文貴曲折,平鋪直敘的文章沒有多少可讀性。《項鏈》讀起來就非常有趣。而且,這個故事還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懸念。主人公瑪蒂爾德后來怎么樣了?故事留給了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好故事的特點,就是既有起伏的情節,又有遐想的空間
另一方面,這不是一部好的小說。主人公瑪蒂爾德雖然一開始愛慕虛榮,但在丟失了項鏈之后,她勇敢地承擔責任,買了真項鏈還給朋友,十年時間償還債務,為此,自己也喪失了青春,難道這不是高尚的品德嗎?但她的美德有美好的回報嗎?沒有!她從朋友那里借來的項鏈是假的!瑪蒂爾德聽到了這個消息,會有何反應?如果是我,我會奔潰的。這是世界,善良和邪惡沒有區別,甚至邪惡的人志得意滿,善良的人窮困潦倒。這真是荒唐!這個小說之所以不好,是因為它沒有好的結局。它嘲諷了善良,讓美德被解構,讓人落入虛空。
莫泊桑為什么寫這樣一部小說呢?這也許和他的生命經歷有關。莫泊桑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過著良善的生活;他的父親卻是一位浪蕩子,過著放縱肉體情欲的生活。莫泊桑一輩子都處在掙扎中,他到底是要效法母親,還是要效法父親?莫泊桑的掙扎,和一個前提性的信念密切相關,那就是上帝是否真實。如果上帝是真實的,他就應當效法他的母親;如果上帝是不真實的,他就應該效法他的父親。
莫泊桑在這種沖突的信念中選擇了哪一個呢?行動最能表明人之所信。據美國作家弗蘭克·哈里斯在《我的生活與愛情》一書中的描述:“莫泊桑多次與我說,只要是他看上的女性,就一定能抱在懷里。”莫泊桑早年染上了梅毒,后來又患上了抑郁癥,最終,他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終年42歲。這位一生與上帝爭戰的人,和尼采一樣,應該被宣告:“上帝未死,但這個人已經死了。”。
《項鏈》之所以能夠成為莫泊桑的經典之作,因為這也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可惜的是,莫泊桑沒能走出他內心世界的幽暗,他的作品沒能給人帶來光明,因為他靈里沒有光,只有黑暗。
人應當怎樣活著?這和我們如何看待上帝的信念密切相關。和莫泊桑同為法國人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神學家帕斯卡給了我們一種全然不同的視角。帕斯卡認為,不管在什么情況下,相信上帝都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上帝存在,我相信他,死后就可以得著永遠的生命;即便上帝不存在,我卻相信他,也沒有損失,人本來就該過良善的生活。反之,如果上帝存在,人卻不相信他,人就要遭受地獄中無窮大的損失。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相信上帝都是最理性的選擇。
遺憾的是,莫泊桑的人生選擇了錯誤的道路。他沒有追隨母親的敬虔,卻追隨了父親的放蕩。即便他不相信上帝,如果他過道德自律的生活,他也不必飽受梅毒帶來的身體之痛與抑郁帶來的精神之痛。是誰創造了道德律呢?豈不是上帝嗎?不認識上帝的人,哪怕是敬畏上帝所創造的道德律,依然會受到上帝的祝福。那藐視上帝律法的,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體驗地獄的痛苦了。
《箴言》中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帕斯卡是智慧人,莫泊桑不是。雖然莫泊桑的小說寫得不錯,但它無法帶給我們生命和光明。莫泊桑的生平讓人扼腕嘆息!讀帕斯卡吧,讀安徒生吧,讀C.S.路易斯吧!因為他們都從上帝那里汲取了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