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豆瓣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是什么支撐你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有人說“男主的口紅色號”,也有人說:“男主藍色的眼睛和顏值”,但更多的人好像只是為了看而看,才會覺得這個故事比想象中無聊。觀影是主觀行為,沒有誰能夠苛求他人與自己感同身受,包括導演。
?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支撐我看下去的理由又是什么?我想在第一遍看完的時候,跟大多數人一樣,無非就是記住了那個有著藍色眼眸的男主和一些不痛不癢的情節。可在影片結束的時候,當比利回到自己的宿命里,重返伊拉克戰場的時候,我決定冷靜地再看一遍。李安的電影從不會直白的去表達些什么,可能只是一個鏡頭,或是一句臺詞就能在觀眾心里激蕩起浪花。
1 戰爭:“以取人性命為目的的武力相向,這體驗足以把整個人扭曲”
? ? ? 一直以來,熒幕上從來都不缺戰爭題材的電影,無論導演如何絞盡腦汁的試圖帶給觀眾最震撼人心的戰爭現場,我們還是很難體會到它的真實性。很多時候,我們更像是置身事外的在觀看一個又一個關于戰爭的故事,盡量感受故事背后傳遞出的精神。
? ?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沒有讓我們直觀的去感受戰爭的殘酷,而是通過短暫休戰期間的軍人視角反觀了戰爭帶來的巨大傷害。對于經歷過戰事的人而言,他們所做的不是什么故事或者精神,是真實的生活。
? ? ? 戰爭首先帶來的便是對生命的殘暴,任何一種性質的戰爭都是野蠻的。無論是活下來的英雄還是死去的烈士,無論是持槍相對的軍人,還是無辜受害的百姓,戰爭都不可磨滅的給他們帶去了災難。蘑菇葬禮的那天,當報到布雷姆上士名字的時候,那一刻的沉重除了活著回來的戰友,恐怕再無人能懂。死亡,是戰爭不可避免的。在伊拉克的戰場上,他們每天向死而生,不知哪天就會像布雷姆上士一樣長眠。
? ? ? ? 難道活著的人就是幸運的嗎?我想未必。“以取人性命為目的的武力相向,這體驗足以把整個人扭曲。”這種心理上的創傷遠比肉體更令人痛苦。在電影中,我第一次聽說了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指在遭受強烈的或災難性精神創傷事件之后,數月至半年內出現的精神障礙。如創傷體驗反復重現、面臨類似災難境遇可感到痛苦。光是字面的解釋我們很難理解這是怎樣的一種心理疾病。李安在電影中不止一次的表現了這種戰爭后遺癥,尤其是賽克斯在舞臺煙火噴出時的過激行為,著實令人心疼。現在想想,林恩在表演現場對戰事的回憶未嘗不是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一種表現。戰爭從來都是政客們發起的,卻總是讓經歷痛苦的人來承擔后果,士兵也好,民眾也罷,他們別無選擇。
2 英雄:“那種感覺非常怪異,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
? ? ? ? 因為一段偶然拍攝的作戰視頻,比利成為了全美民眾所崇拜的英雄。回國安葬布雷姆期間,B班受邀參加了在德州舉行的橄欖球比賽。然而,這卻成了他最漫長又孤獨的一天。所有人都只看見了他們英雄的榮譽,卻沒有人真正理解英雄背后的經歷。
? ? ? ? 媒體采訪的那場戲,記者一直詢問比利與敵人近身搏斗的體驗時說:“不是所有士兵都能榮獲這種體驗。” 榮獲?比利并不認為這是一種榮譽,他也根本不想有這種體驗。如果可以選,誰他媽愿意去體驗命懸一線的感受。“我跟敵人哪有時間相互體會,一切發生得很快。我只是,不覺得這種事應該很驕傲。但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每一次與敵人的交鋒對于士兵來說都是一場生與死的較量,為了活下去,他必須用盡全力結束眼前的這條生命。即使他們根本不想殺人,可他們別無選擇。這種痛苦的經歷卻要被放大到國人面前當成一種炫耀的資本,這種行為讓比利感覺非常怪異,沒有人知道那是眼前這些英雄這輩子最慘的一天。
? ? ? ? 在成為英雄之前,比利從未想過自己要當一名英雄。他去當兵,只是因為砸了拋棄姐姐的那個男人的車,被迫成為了一名軍人。他成為英雄,也只是因為偶然拍下的視頻公布于世。于是國家給他頒發銀勛章,媒體大肆贊揚他,商人開始想把他的事跡拍成電影,而這一切只會讓他一次又一次的回想起如噩夢一般的那場戰爭,想起自己的戰友中槍倒地,想起親手殺死的敵人睜開的雙眼,想起伊拉克人對他們的恐慌與恨。如果可以,我想他一定不會選擇當英雄。
3 成長:“我不是英雄,我就是個軍人”
? ? ? 整場電影中比利不是沒有想過要當一個逃兵,但在最后他還是選擇了重返戰場,以一個軍人的名義。
? ? ? 因為自責,凱瑟琳并不希望比利繼續這人間地獄般的戰爭生活,在她看來弟弟是被逼上了這條孤獨的英雄之路。從比利回到家中的那刻開始,凱瑟琳就一直在勸說弟弟留下,但是比利沒有答應。直到遇見那個啦啦隊隊員菲姍,他開始動搖了。他問班長:“如果可以選擇,你還會回到戰場上嗎?”然而班長告訴他的是我們沒有選擇。在望著菲姍唱歌的時候,比利哭了,他也許永遠無法跟眼前的這個女孩過最普通的生活,即便他一刻都不想失去她。
? ? ? 在重返戰場前,比利與菲姍見了面。他對菲姍說:“我差一點就要帶著你跑掉了”,我想這是一個戰士在愛人面前最真心的告白,為了她,他可以放棄英雄的形象,甘愿當一個逃兵。怎知菲姍偏偏愛的是他英雄的屬性,是英雄就應該回到戰場上。“你不是還要重返戰場,你是授勛的英雄。”面對菲姍的質疑,比利知道自己別無選擇。
? ? ? ? 在別人眼中你是英雄,在我眼中你就是我的弟弟。整部片子,只有凱瑟琳希望比利不在乎他英雄的身份,只要他平安就好。至于其他人,沒有誰在乎過這個19歲的男孩到底每天在戰場過著什么樣的非人生活,也沒有誰真正在乎過這些英雄的付出與犧牲,包括菲姍。他們只知道他是國家的英雄,回到戰場是他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凱瑟琳說他是因為不愿損害英雄的形象才回到戰場的時候,比利的眼眶紅了。他根本不在乎所謂的英雄,也根本不想成為這樣的一個英雄。只是世上本來就沒有公平可言,在踏上戰場的那一秒起,在開響第一槍的時候他就已經失去了選擇的權利。
? ? ? 從一個渾小子變成一個真正的軍人,比利一直都在尋找一個超越自身的浩大信仰。最后支撐他重返戰場的浩大信仰我想大概就是軍人的使命吧。
? ? ?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這句話同樣適用比利.林恩,戰爭中也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體驗戰爭之后依然重返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