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課培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新時期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學科的價值追求。思想政治課培育核心素養要深刻把握好素養、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以及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避免培育內容的狹隘化;要正確處理好知識傳授、校本課程與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關系,避免培育方式的形式化;要妥善解決好課堂教學與核心素養培育之間的關系,實現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銜接,避免培育的過程短期化。
關鍵詞:培育;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不良傾向
? 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綜合運用本課程的學習所孕育出來的學科知識與技能、學科思想與觀念,在分析情境、應對挑戰、發現問題、確認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參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活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1]它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基本素養。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的確立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要使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培育的過程中應避免三個不良傾向。
一、避免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內容的狹隘化
素養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所形成了個人修養、思想品質和行為能力,其中最關鍵的、最重要的素養稱為核心素養。[2]核心素養指的是個體在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3]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在結合核心素養的基礎上,立足學科特點、學科任務和價值取向;確立了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可見,素養、核心素養、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三者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思想政治課在培育核心素養過程中應正確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避免培育內容狹隘化的傾向。
正確處理好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和其它素養的關系,避免只談核心素養不談其它素養的傾向。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是對素養的提煉和概括,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更多體現學科特點和學科價值,他是對于整個學科而言的,也是對整個學科在學生成長中所發揮的作用而言。但素養是特定于所有的人而言,無論從事什么工作(行業、產業、專業、職業)、充當什么角色(家庭的、社會的),無論接受過系統教育、培訓與否,都應該具備一定的素養。這里的素養不僅在于人的知識素養、政治素養,它還包括道德素養、職業素養等,所以思想政治課在培育核心素養的同時,在關注學生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的同時,還應培育學生的其它素養。
正確處理好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和其它核心素養的關系,避免只談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不談其它核心素養的傾向。2016年中國教育學會關于征求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中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具體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核心素養是多方面的,從對象上包括社會、國家、國際、個人,從內容上包涵品格、思維、審美、心理、方法等方面,而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指的是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它側重強調的是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但在審美、心理、方法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而審美、心理、方法等方面也是學生所需要具備的關鍵能力。因此,要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不僅要培育單學科的核心素養,還需培育其它方面的核心素養,然后形成合力,以此學生綜合發展。
正確處理好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各要素間的關系,避免培育內容單一的傾向。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構成要素。這四個構成要素間相互交融、相互依存,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其中,“政治認同”決定學生成長的方向,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的共同標識;“理性精神”是達成政治認同,形成法治意識,實現公共參與的基本條件;“法治意識”是“公共參與”的必要前提,“公共參與”是“法治意識”的必然表現,也是“政治認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行為。[4]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師在培育核心素養時,避免出現核心素養內容的固守化,不要出現《政治生活》只包含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生活與哲學》只包含理性精神的觀念,其實在《經濟生活》中也有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等,如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是對我國經濟制度的認同;然后,要避免培育單一化的傾向,在培育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的過程中,也在培育公共參與,因為只有學生在活動參與中,才能判斷其政治認同,才能體現其理性精神,才能增強法治意識,所以,思想政治課在培育過程中,應綜合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不要將其進行人為的分割,因為它們之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避免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方式的形式化
思想政治課培育核心素養作為思想政治課課程改革的標志性追求,思想政治課教學應結合學科特點,積極貫徹并落實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育有理想、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中國公民,堅定不移的推動核心素養在思想政治課的滲透,避免培育方式形式化的傾向。
正確處理好應試教育和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的關系,避免核心素養培育中的“分數至上”。在基礎教育階段,由于受應試環境的影響,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指導還不明顯,就算知道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也未必能夠真正地結合到自身的教育教學之中,現在頂多能見到的就是一些思想政治優質課賽課中可能會專門的培育核心素養,但日常教學中,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幾乎避而不談,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高考還存在“分數定天下”、“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應試教育觀念,這種應試觀念幾乎籠罩著整個基礎教育,教師評職稱看教學成績,學生考大學看高考成績,唯有成績才是實在的,而素養是不可測的,只要學生在校期間沒有重大違紀,一般而言都認為是正常的,甚至在不少一線教師心中覺得這樣高大上的理論與一線教學相距遙遠,與自己學科教學關系不大,這種唯分試圖的應試觀念急劇地影響了核心素養的培育,影響思想政治課教學,如果思想政治課教師不轉變教育觀念,就算再怎么宣傳核心素養都于事無補,只有教師轉變觀念,正確處理應試教育與核心素養培育之間的關系,才能讓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真正的走的進課堂。
正確處理好培育核心素養與學生實際需要的關系,避免核心素養培育中的“對牛彈琴”。學生既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核心素養的主體,核心素養不該是教師單面的認識,應成為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這一點對于核心素養的培育是極其重要的。要實現培育核心素養和學生實際需要的結合,首先需要讓學生自己規劃人生,期望成為什么樣的人,夢想是什么?那么,在理性與現實之中,應該具備哪些必須的品質,而這些品質就應試我們在核心素養培育中的側重點,因為,只有發自學生內心的需要,我們的教育才更有效力;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層次、需求不同,在教學方面上既要進行差異化教學,在素養培育中也要差異化培育,這就需要教師善于發現,并認真觀察每位學生的特點和身心發展,做到因材施教;再次,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促進學生的素養養成,增強學生對核心素養的期許和認同;最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學習和交往特點,于無形中滲透核心素養,最終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正確處理好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和本土課程的關系,避免核心素養培育中的“水土不服”。核心素養不僅是一個概念,也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上海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認為:核心素養是要建構各學科在課程內容、教學目標、教師培訓和評價方式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因此,如何讓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落地生根,是所有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共同追求。就目前的課程改革而言,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可以借助本土課程和校本教材的沃土實現“落地生根”。如我校積極運用本土資源和課程資源,提出校內外育人共同體,利用社會上豐富的教育資源,將社會變為一個“大課堂”,讓學生在社會體驗中提升公共參與能力等核心素養;在課程資源方面,開發校本課程,開設《道德講堂》、《時政論壇》等校本課程,并還在準備開設《趣味經濟學》等,其目的就是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的人文底蘊,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其次,可以建構多元的評價方式,推動核心素養在思想政治課的落實。如探索表現性評定、檔案袋評價、問卷調查等多種評價方式,嘗試從知識、技能及態度等更為廣泛的維度去評價指向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形成的學習結果,以此實現核心素養在思想政治課中的培育。
三、避免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過程的短期化
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因此,思想政治課培育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要尊重素養形成的規律,讓核心素養的培育成為思想政治課一道靚麗的風景。
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與培育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培育核心素養應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樹人,培育核心素養的歸宿也在于立德樹人,二者最終目的是一致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既不能單純講教學知識,那樣只會枯燥而乏味;也不能單一地講核心素養,那樣難以實現教學目標。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目的,這是值得我們一線教師都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我認為思想政治課教師要與時俱進,從當初的“雙基”再到三維目標然后到現在所提出的核心素養,這些教育理念的轉變是時代的需求,也是學生的需要。由于教育理念的更新,不少教師可能會滿腹牢騷,甚至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去對待,這是不種沒有順應時代潮流的觀念,因此,教師不僅要深刻認識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還應加強學習,及時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以及實踐路徑,緊跟時代步伐;再次,要眼中有人,課中有人,心中有人。要在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中體現核心素養的培育,比如素材的選擇、教學活動的設置等自發的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5]最后,教師要提升自身教育素養,閱讀書籍,悟透教材,把握教育教學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與核心素養培育之間的關系,才能讓核心素養在思想政治課堂走的下去、走的進去。
正確處理好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銜接,培育核心素養應成為教育的共識。核心素養是一個分類培養的過程,學校教育而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特點,把核心素養細化為不同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這不僅是基礎教育應該做的,高等教育也應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得核心素養的培育在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得以落實和體現,使得學校教育形成合力,這樣才能實現1+1>2的結果。但在整個培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明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培育核心素養的關系,基礎教育所培育的核心素養對學生發展而言應是基礎性和奠基性的作用,它是通過各科的協調培育來實現的,一定程度上具有分散性、多樣性的特點。高等教育所培育的核心素養是基礎教育的延續和延伸,高等教育培育核心素養應注意素養的連貫性和遞進性,尤其不能頭尾顛倒,如小學生講遠大理想,大學生講行為規范,這樣錯位的教育只能導致低效甚至負效的結果。其次,高等教育的核心素養在基礎教育的基礎上要注意系統性和結構性,突出重點,體現核心,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公民。
正確處理好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銜接,培育核心素養應成為整個社會的合力。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也是學生素養形成的基礎,核心素養的培育為家庭教育指明了前行的明燈,如“文化基礎中提到的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就提醒家庭教育中不僅要注重孩子物質層面上的滿足,還要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但現如今,許多家庭教育中的理念和行為與核心素養的培育是背道而馳的。在目前家庭教育中過于重知識,輕能力,忽略價值觀教育,采用的教育方式過多的是保護與代替,這種理念和行為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極為不利,也極大的影響了學校教育的效力;其次,家庭教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具有耳濡目染的影響,目前很多家長難以以身作則,或者自身素養低下,這是阻礙核心素養形成的隱形阻力。要想緩解這一阻力,需要學校教育發揮學生教育過程中的指導作用,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讓家長走出教育的誤區;要幫助家長掌握核心素養成為的規律,提高家長教育的水平;要提醒家長自身言行,以身示范,做好學生素養形成的榜樣;指導家長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為核心素養的培育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可見,核心素養的培育不僅需要學校教育發力,還需要家庭教育助力,這應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
培育核心素養,培養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和有擔當的中國公民,這是思想政治課的價值追求,也是積極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的具體體現,如何在思想政治課中培育核心素養,無疑還有諸多問題需要我們一起去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陳友芳.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評價與水平劃分[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2.
[2]張忠坡.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江西教育,2016,2.
[3]朱明光.關于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1.
[4]陳友芳、朱明光.核心素養本位的思想政治學科學業質量評價的策略與指標[J].中國考試,2016,10.
[5]齊剛.核心素養要落地,教師要領跑[N].中國教育報,2016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