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半個月,暑假就要結束。每個假期,大寶所在的小學都會發這份家務勞動記錄表讓家長監督孩子做家務。我家的雖然還沒填寫,但在我“降娃三十六計”的作用下,大寶每天至少做一項家務,而且心甘情愿,不需要任何物質獎勵。
說到做家務,哈佛大學曾用了75年來做一項追蹤調查,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
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另外,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對全國2萬個學生家庭進行調查,發現:
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出27倍。
而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則在其著作《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中說:
孩子們不會在第18個生日的午夜時分,魔術般地獲得生活技能。童年應該是訓練場。
她認為掌握會做飯等生活技能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作業、鋼琴課和競技體育”,是人生能否成功的前提。
所以,要想孩子成人又成才,重點之一就是要讓他們從小從做家務開始習得生活技能。
做家務帶給孩子的重大影響
1.完善自我效能
20世紀70年代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概念,這是一種“我覺得我可以,我覺得我行”的心態,意味著相信自己有完成任務、實現目標及把控局面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自我效能的建立取決于童年時期反復試錯的機會,對孩子來說,試錯最好的體驗場就是參與到做家務中。
父母留心觀察就可以發現,有些孩子幫忙做家務,得到父母肯定后,孩子們身上好像帶上了一層“特別的光”。
2.找到生活的意義,擺脫焦慮感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當一件好事不可控制時,人會產生“習得性無助”。所謂“習得性無助”,指的是人在預感無法控制局面時,陷入被動狀態的情形。比如,被父母照顧得很好的孩子,從未能有“主動做事”的機會,孩子沒辦法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有意義,結果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容易“被動、抑郁、身體健康狀況不佳”。
哈佛大學的教授認為,兒童做家務是未來成功的基本要素。做家務會給孩子帶來一種“能做、會做”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他覺得自己是勤勞的人,而不是廢物。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患有焦慮癥兒童和青少年的人數正在增加。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認為,父母過度保護,孩子動手能力差很可能是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之一。
孩子自己動手做的飯菜,吃起來格外香,和吃家長做好的飯菜感覺是不同的,這就好比一個人歷盡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的自豪和滿足是直接搭乘纜車到達山頂所不能比擬的。
3.培養責任感和獨立性
有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紐約大學朗格兒童研究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貝里指出,2到3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幫忙做家務了,比如吃飯時幫忙擺碗筷、把衣服放到洗衣籃里。她認為,大多數8歲大的孩子應該會做炒蛋了,家長只需要在一旁稍加指導即可。
耶魯大學心理學及兒童精神病學榮譽教授凱茲丁認為,在風險更低的小事上重復鼓勵孩子去嘗試,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性很有用,做家務就是一項讓孩子走向獨立的必要技能。
綜藝節目《少年說》有一期是一位兒子吐槽媽媽讓他每天做完作業后還要“刷碗、擦地、摘菜、做飯”,他請媽媽“能別再逼我做家務了嗎?”
媽媽拒絕了他,理由很在理,值得眾多家長學習。
“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做家務可以鍛煉你的動手能力,可以培養你的感恩之心,讓你有愛心、有耐心。”
現實中,孩子做家務的機會和時間很少
有一份來自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報告顯示:
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為0.7小時,而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
生活中,我們為孩子代辦、包辦了太多,斯坦福新生教務長朱莉說:
我們不讓孩子自己起床、負責保管財物和做飯之類的所示,除了為了表達愛,為了讓生活輕松、安逸,恐怕也是為了保證把事情做好,有時甚至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另外,也是因為孩子還要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和許多課外活動,沒時間做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我曾經也是一位包辦媽媽,比如,早上起床嫌棄大寶穿衣服慢,直接給他穿好,出門時候嫌棄他穿鞋子慢,也是直接包辦……更別說讓他參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直到過度養育的弊端慢慢顯現,他自理能力差、不夠自信、無感恩意識……我才意識到,我的養育方法出了問題。
怎樣教孩子做家務?
朱莉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中介紹了她一位朋友創立的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這套方法一共4個步驟,簡單實用。
第一步,我們為你做這件事。
現實中,很多父母止步于此,默默不說直接就幫孩子把他們該做的事情給做了。朱莉說,人類進化的本能中默認了孩子在童年時便能學到各項生活技能,而如今因父母的過度養育使得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被剝奪,因而出現種種社會不適應癥。
第二步,我們和你一起做。
從第一步到第二步是一個父母示范后邀請孩子加入的動作,既重要也必要。有些孩子可能因長期被包辦而信心不足,這時父母陪著和他一起做家務,能給他一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第三步,我們看著你做。
既信賴孩子,也讓孩子感覺安全可靠,家長放手是一個逐漸的淡出過程。
第四步,你獨立完成。
這一步最為關鍵,一定要放手,在把技能交給孩子后,確保環境安全可控的情況下讓孩子做主。
怎樣讓孩子做家務?
你可能要說,做家務是很好,我也叫了孩子做家務,但問題是孩子叫不動,他不做啊。對于從小沒有培養起做家務習慣的孩子,要讓他們習慣去做這事,確實是個問題,分享我的方法給你。
第一,運用社交影響力,激發孩子的從眾心理
心理學上有“從眾效應”,很多時候人們決定要不要做某件事,最終是看周圍的人是不是都這么做,因為每個人有想要融入社會的強烈意愿。
孩子也會有從眾心理,要讓他做家務,只要每天多在他面前多說一兩句描述但不帶評判的話就行了。
比如,昨天吃飯時,當著大寶的面,我和孩子的爸爸說:“黃恒毅媽媽說他們家的早晨是黃恒毅做的,味道還不錯”。
今天吃飯時我又和孩子爸爸在大寶面前提到大寶的某位朋友自己洗內褲,已經洗了幾個月了。
然后,某天我在廚房切菜時,兒子跑進來說;“媽媽,我要學切菜。”我說好,教他。
第二天,他又來說要學炒菜;
第三天,學炒雞蛋;
……
有時候我會和孩子爸爸討論一些社會新聞,比如那個因為被父母過度照顧什么都不會的人,在父母死后活活餓死,我家孩子就在旁邊聽著我們反復強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都代辦了,那不是愛,是害了孩子”。
就這樣在家庭里營造出一種氛圍,讓孩子覺得“其他同齡人都這么做了,我最好也這樣做。”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耳熟能詳的 “好幾億人都在用的某某APP”這種廣告,這就是社交影響力。
第二,通過設置“默認選項”,引導習慣養成。
要讓孩子堅持做家務,還要把它變成孩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關于習慣養成,行為科學家的解決方案是:把需要引導的新習慣變成默認選項。
比如之前吃飯時,我會替大寶拿好碗筷甚至盛好飯,夾好菜,后來從某天開始,我就不再為孩子做這事,剛開始他會不適應,會有抗議,但你堅持就好了。
還有洗自己的內褲,有時候孩子推說累了不想洗,我由他,但不幫他洗,即使放到第二天,還是得他自己洗。
還有照顧寵物倉鼠,給它們換水、喂食等,這些都是默認了由孩子自己做。
久了,成了慣性,慢慢地,養成了習慣。
第三,利用多米諾骨牌效應,實現從簡單到復雜的遞進。
不少人有過這樣的體驗:好久都不收拾屋子,某一天隨手把桌子整理一下,然后就注意到地上有灰,于是拖了一遍地,再之后就開始收拾廚房。結果不知不覺,你就來了一場徹底的大掃除。這就是多米諾骨牌效應。
心理學家解釋說,這是因為人們喜歡保持一致性,一旦開始做某件事情,就會去做其他相關的事情。
用到做家務這事上,要讓孩子多做家務,不妨從很簡單的小事情開始,比如幫忙倒垃圾、收衣服、疊衣服等,先推倒他心理上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其他的,時間會告訴你答案。
第四,用榮譽感說服“心”,用“自我效能感”說服“腦”
當要說服孩子接受做家務習慣時,一定要提前想清楚,是說服孩子的“心”,還是說服孩子的“腦”。所謂說服“心”,就是動之以情;所謂說服“腦”,就是曉之以理。
在說服“心”的時候,父母最常見的誤區就是總用警告的姿態。比如說,“再不怎么怎么做,你以后就會如何如何”。但研究發現,要讓人做某事,最好能讓他們看到希望并激發榮譽感,孩子也一樣,任何人都喜歡“自動選擇”而非“被迫執行”。
比如我家的大寶主動打掃衛生時,我會肯定他“是家務小能手”。相比物質激勵,他更樂于接受這種“榮譽稱號”。
心理學中有個“自我知覺理論”,說的是大腦會根據最近的行為來判斷自己的態度和感受。如果你和孩子說,做家務就給錢,他可能覺得自己做家務就是為了錢,而不是他主動幫忙分擔家務。所以家長要孩子做家務時,慎用物質激勵。
而說服“腦”的話,一定要讓孩子獲得“自我效能感”,就是讓他能清楚地知道“我這么做,能有什么用”。
比如我會和孩子說,做家務特別能鍛煉腦子,每次做家務都是在進行腦力訓練,我家孩子特別愿意“讓大腦得到鍛煉”,他從做家務中能得到了自我效能感,就更樂意做。
最后,放棄完美主義,接受混亂
有時候,家長想幫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一是擔心孩子的安全,二是家長可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家長會覺得,自己做可以做得很好,而孩子可能做不到那么好。比如,有時候孩子洗碗,可能會把碗磕碰了,會把水濺滿地……疊衣服時,可能會形狀怪異,亂如團布,但如果你對這些表示嫌棄并當場直接動手干預,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會讓他沮喪而不想再嘗試。
可以找機會和孩子一起做,再次示范并平靜接受孩子嘗試的結果,要相信,只要孩子嘗試了,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總之,家長要在一定限度內,允許孩子去嘗試,去失敗,這樣孩子才能學會把事情做好。
我2歲的二寶,在我掃地、拖地的時候,也吵著要做,我就讓她一起參與進來,我打雞蛋的時候,她看這,說要“試試”,我就她體驗了,盡管讓小娃娃“幫忙做家務”更多的是添亂,但這是孩子和我們的必經階段,現在她已經學會了這個年齡段該有的各種生活技能,比如自己穿衣服、鞋子,吃飯、把臟衣服放到洗衣籃、把垃圾扔到垃圾桶……所有的孩子,包括成人的成長都是這樣,需要經歷混亂,才能走向成熟。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兒童高尚的心靈是在勞動中逐漸培養起來的,關鍵是要使兒童從小就參加勞動,使勞動成為人的天性和習慣。”
總有一天孩子得自謀生路,從小讓孩子學會做家務、愿意做家務,就是讓他們獨立的好方法。如果我們沒有幫助孩子和我們自己做好準備,那雙方都會追悔莫及。而且,世上沒有如果,只有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