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們今天進入第九講。上一講我們講解了七律的創作,這一講我們就具體講絕句(五、七絕)的寫作方法。如果時間充足的話(不超5000字),我們再聊聊詩詞的意境如何營造。先奉上前面八講的鏈接,第一次進來的朋友不防從前面免費學習開始,再一步步跟上進度。
進入第九講,我們這個專欄就接近尾聲了。如果篇幅充足,剩下的一講就講解對聯知識和排律,以及格律詩的三種出律拗救——注意,真的只有三種,根本就不復雜。同時講一講“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操作性。
七絕的構思方法
講律詩的時候,曾經做過比喻,絕句相對于律詩來說,就是軍隊中的特種部隊,小而精悍,尤其是五絕,四句總共才二十個字,文字的精煉、結構的安排尤其重要。
近體格律詩中絕句的平仄格式請參看前面五絕推導那一講,已經詳細分析并且標出了所有五絕和七絕的平仄格式,這里就不再重復。
絕句的寫法其實和大部分文學作品一樣,同樣講究“起承轉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事,言之有景,然后在這些內容的基礎上升華,轉換,寫出言在詩外的意境。
為什么絕句更講究言在詩外?因為絕句短小,沒有足夠的字詞空間來發揮,像律詩一樣從頭合到尾。所以七絕的寫法一般是“起、承、轉、放”,第一句起筆,第二句深化,第三句轉開的時候為第四句做好鋪墊,就像射箭之前的蓄力。最后一句把感情爆發出去,詩完結,意不完結,就真正做好了余味無窮。
我們來對比絕句和律詩的構思安排。
七絕四七二十八個字,自然不能像律詩一樣娓娓道來。不過寫文的章法總歸一樣,只不過把律詩的聯變成句。律詩四聯,絕句四句。同樣的起承轉合安排,不同的行文構思。因為七絕不能像律詩一樣排兵布陣,那么在前兩句起、承之后,三四句就非常重要了。
一首好的絕句,絕對是靠后兩句出彩。
我們先來感受一下,絕句和律詩的前兩句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