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番茄工作原理?
核心內容 ? ? ?(一、什么是番茄工作法;二、如何執行番茄工作法;三、番茄工作法的原理與適用范圍。)
一、什么是番茄工作法
1.番茄工作法的發明者
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創立了番茄工作法。他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是一個重度拖延癥患者。他在大學生活的頭幾年,曾一度苦于學習效率低下,于是他做了個簡單的實驗:我就不信我不能專注10分鐘。他找來形狀像番茄的廚房定時器,調到10分鐘來督促自己專注。后來,他把這個方法加以改進,形成了番茄工作法。
2. 番茄工作法的一句話描述
列出每天工作任務,并分解成為一個個25分鐘的任務,然后逐個執行完成。
3. 兩大作用
(1)能夠讓你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務,減少拖延,從而更好地掌握時間。
(2)幫你專注地完成任務,實際上就是幫你掌控生活。當你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你就能獲得比別人更大的成功率。
二、如何執行番茄工作法
1. 前期準備
準備環節要做的兩件事:一是列出今天必須完成的任務;二是預估每個任務要花的番茄鐘,以番茄鐘為單位進行統計。
(1)兩張計劃表:一張待辦任務清單表,另一張是番茄鐘任務表。待辦任務清單上記錄下腦海中所有要做的任務,清空大腦。而番茄種工作表就是專門列出今天要完成的任務。
(2)和以往做工作計劃表的兩個差別:一,以往工作計劃表,列出的是準備完成的任務,而番茄工作法列出的是兩張任務清單;二,以往工作計劃表以完成每個任務為推進標志,而番茄工作表以完成番茄鐘為準。
(3)以番茄鐘為標準的兩個好處:一是把大任務拆解為番茄鐘,有效化解大任務帶給人的壓迫感,緩解拖延癥;二是以一個標準的番茄鐘計時,能建立完成一個任務要花多長時間的“時間概念”,從而有效反饋工作效率。
2. 中期執行
(1)專注工作
無論是內部打斷還是外部打斷,番茄工作法都著重強調要保證在25分鐘的時間內專注做同一件事情。
(a)內部打斷: 被自己的念頭和想法所打斷。解決方法是將這些想法列入待辦清單,不立即去做。
(b)外部打斷:被外界因素打斷。用告知、協商、計劃、答復四個步驟去解決。
[心理學知識點:心流]
心流是人們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種心理狀態。如藝術家在創作時。人們處于這種情境時,往往不愿被打擾,即抗拒中斷。心流狀態被打斷后,重新進入心流狀態,需要10-15分鐘時間。
(2)休息
番茄工作法特別強調休息的作用,學會休息才能形成工作休息的節奏感,保證大腦有精力完成后續的番茄鐘。高效工作的大腦,會喪失全局思考的能力。
(a)每個番茄鐘之后要保證休息。
(b)正處在心流狀態,番茄鐘結束同樣需要休息。
(c)休息的兩個建議:一,休息的時候盡量不要動用腦力思考,可選擇冥想、睡覺,或者喝杯咖啡等;二,盡量讓自己的休息形成節奏感,即25分鐘的專注,然后5分鐘的休息。
3. 后期回顧
預估的工作時長和實際番茄鐘進行對比,找出差距的原因,把經驗和總結應用到下一次的番茄工作法中,持續改進。
三、番茄工作法的原理與適用范圍
1. 從設計上看:用倒計時的方法,巧妙地調動了人們的緊迫感,提升了專注力。
2. 從學習周期的角度來看,一個倒計時番茄鐘時間和一段休息時間相配合,有助于大腦的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的交替使用。
3. 從學習視角看,番茄工作法的原理來自于戴明環理論。
[知識點:戴明環理論]
PDCA循環又叫質量環,是管理學中的一個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構想,后來被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來,并加以廣泛宣傳和運用于持續改善產品質量的過程。PDCA,P是plan,制定計劃,D是do,實施行動,C 是check,檢查成果,A是Adjust,調整改進。也就是不斷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反饋檢查,改進完善,再制定改進后的新計劃,這是一個不斷完善和自我進化的過程。
02 時間四象限原理
時間四象限,就是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維度進行劃分,由此可產生四個象限: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
不同象限的任務就代表了不同的處理優先級:重要緊急 > 重要不緊急 > 不重要緊急 > 不重要不緊急。
最先處理重要且緊急的任務,接著是重要不緊急的;不重要緊急的任務可委托他人;不重要不緊急的任務最好不做或放在最后處理。
四象限處理原則用人話翻譯過來就是:優先完成重要且緊急的事情,遠離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
關于如何劃分四象限。先分清一件事情是重要還是不重要,在從重要,不重要中區分緊急和不緊急,這樣就容易多了。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意,對于重要不緊急和緊急不重要這2類事情要多加小心。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很容易被拖延癥而轉化為重要且緊急的任務,所以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最好有計劃地去執行推動。不重要但緊急是事兒常常對我們造成欺騙,緊急給我們造成一種這件事很重要的假象,以至于我們沒能把時間用在刀刃上。]
03 GTD
GTD的全稱是Getting Things Done,翻譯過來就是把事情做完。是由著名時間管理人David Allen在同名書籍《Getting Things Done》一書中提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旨在幫助大家伙兒輕松應對眾多復雜任務,從此擺脫焦頭爛額的低效生活。
GTD的套路分為5個部分:
記錄 > 處理 > 組織 > 執行 > 檢查
01.記錄
記錄的目的在于清空大腦,因為當大腦中存留了大量需要做卻還沒有做的事情時,焦慮壓力就容易產生,導致我們正做一件事的時候,還不時地思索著另一件事。
SO,在開始工作前,把你那些積壓在你心頭的事情一個不漏的記錄下來,不論私事公事,或大或小,或迫在眉睫或無關緊要,都一股腦100%記錄到你的“工作籃”內。
02.處理
大腦內存被釋放之后,就可以著手處理“工作籃”里面的記錄了,這一過程的目的在于對“工作籃”記錄的信息作出處理決定,從而避免“工作籃”任務堆積。
根據事情是否需要付諸行動進行處理判斷:對于不能/不需要付諸行動的記錄,將其分為參考資料、日后可能需要處理以及垃圾幾類;對需要行動的內容進一步考慮是否能在2分鐘內完成,如果可以則立即完成它,如果不行則將它委派給他人或做延時處理 。
處理過程遵循以下原則:
從第一條記錄開始逐一處理,不要跳過任何一條記錄或遲疑不決。
定期處理你的記錄,保證“工作籃”被清空。
03.組織
GTD的核心步驟,它主要對處理結果進行細化。對參考資料建立文檔管理系統;或將“下一步行動”組織為:項目清單、等待清單和行動提示清單。
項目清單記錄多個步驟才能完成的事情,使用跟蹤以及周期性的回顧來確保每個項目都有明確的下一步行動使之進行下去。
等待清單記錄那些委派他人去做的工作,需要提醒對方完成并檢查完成情況。
日程表/行動提示清單記錄需要延遲處理并在指定時間內盡快完成的事務。
04.執行
任務清單已經梳理的井井有條了,接下來就是把需要做的事情處理掉,以保證GTD系統有效運轉。
05.檢查
定期確認所有任務的完成情況。通過檢查了解任務進度,從而更好規劃工作生活。
注意
記錄過程中不要對事務進行處理/組織。
邊記錄邊判斷打斷了大腦集中工作,導致記錄有所遺漏;
另外,在完全記錄所有待辦之前由于沒有完全掌握事情的全貌,我們可能作出錯誤的判斷。
按照優先級,一次專注一件事。不論是你開始處理“工作籃”,還是開始執行任務,都堅持一次只處理一個記錄,一次只執行一個任務,在不同事情之間轉換會打斷自己的心流,造成極大的轉換成本。當你沒有足夠時間完成一個任務時,果斷將它延期,而不是任由它打斷你當前的注意力。
善用GTD。GTD擅長管理復雜的非常規事務,作息洗漱、按時吃飯、通勤上班這些必然發生,并且不會忘記去做的事就不適宜列入GTD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