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不同”可真的是真理。是不是正是因為這樣,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同伴,以致于大家都沒那么孤單。
漸漸發現,我的人生軌跡是這樣一個曲線:由“0”起點小波動式地往前爬升,然后在一個范圍內小幅度波動前進,接著再慢慢地小波動式地前進下降,再平緩波動......這個曲線是我根據自身包袱大致描繪的曲線。
包袱主要是什么?情感包袱。從來都舍不得舍棄的回憶碎片,越來越多,實物載體讓身體和屋子都沉重,而精神載體,卻讓腦子和心臟都有些超負荷。
我個子很小,雖說是基因問題,但家人總是調侃我長身體的時候,卻不吃早餐。想想也是,以前大家都說看我應該是家里最高個的,后來長著長著就停止了,反倒成了家里身高墊底的,實在慚愧。身高問題跳過,來說說我省下的那些早餐錢。以前五毛錢一塊錢都能吃一碗湯粉,忘了,印象中,五塊錢以上的人,就算土豪。反正媽媽給的早餐錢,大部分都被我省了下來,特別是臨近節日,朋友生日的時候,連著不吃早餐,餓的想shi,但仍然很開心(有點傻)。從小就學會了送禮,以前朋友生日記本子上,生怕漏了;常常翻日歷,看隔多久又有什么節。幾乎沒和媽媽要過錢送禮,都是壓歲錢,早餐錢,一點點省下來,然后換成了一個個能讓朋友同學愉悅的禮物。
以前總是生怕錯過每一場朋友的聚會,如果被遺漏,會跌入深谷地傷心。好像也就是這近兩年才好了些,不再為每次的錯過扼腕,甚至哭泣。現在回過頭去想想,看得清晰了些,主要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同時又太過珍惜每段感情,每份友誼。我有很多朋友,但關系很牢靠的朋友卻寥寥。原因有很多,一個是自己懶于經營感情;二是距離和時間等等的客觀影響;還有就是,有些東西,你全部都想要,卻常常兩手空空。即使對過去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但想想以前的自己,并不覺得傻,倒還是珍惜著回憶里的那份單純和可愛,只是也不想回去。
上個月,老房子因為要拆了重建。媽媽面對一堆的雜物甚是頭疼,從幼兒園到高中大學的課本堆積了房子的各個柜子和角落,還有幼兒到現在的衣服......我想我們這些舍不得丟棄雜物的習慣肯定是遺傳了媽媽,不然怎么解釋媽媽留下的尿布和嬰兒鞋。我們都出去讀書工作后,媽媽還一個人要留在老房子,守著這些多年來割舍不掉的東西,后來下定決心到其它地方工作生活后,這些倒也就看淡了,用她的話就是“心腸硬了”,好像也不想回到這個破舊的老房子,守著發霉都舍不得丟掉的這些回憶載體了。最后,拆房子的時候,媽媽用摩托車運了好幾趟的書本去廢品回收站,又運了好幾趟才把舊衣服都放入了路口的舊衣回收箱。我只叫媽媽給我保留了幾本課本留作紀念,還有裝著很多大頭貼,各種回憶小物件的抽屜,還是叮嚀幫忙收好我小學初中與朋友的小紙條、信件的盒子。有些回憶物品,還是舍棄不了。
手機的內存滿了,聊天記錄、照片也舍得適當刪除了;計劃好留給自己的時間,也不再追問朋友各個聚會地點和時間。朋友的生日,也沒有花時間去記錄和記憶。我好像也“硬了心腸”,就像媽媽以前守著舊物品,舊感情,發了霉也舍不得丟,現在都能硬了心腸地不為所動,該舍棄時就舍棄,開始為自己而活。有的朋友也沒有了不淡不咸的問候,有些斷了聯系的就斷了。倒有了些時間做自己,也能偶爾約幾個密友見見面,或聊聊微信,聯絡一下感情。不至于,為了所有人開心,喜歡自己,而都只是友好之交。
記得五年前,姐姐說我沒有主見,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于是,我花了幾年時間,不斷地暗示自問自己要什么,不斷地嘗試自己做決定。以前的自己奢求整個世界因為自己而愉悅,而努力去取悅他人,常常不是問自己要什么,而是問自己別人想要什么。最后的結果是,恩,愉悅了別人倒還算有成就感,但同時會計較付出和獲得不對等;若不能使別人愉悅,則懊惱自己沒人喜歡。
后來才明白一個道理,你自己都很貧瘠的時候,怎會瀟灑給予,必然會苛苛求求。只有你真正富裕了,才會舍得勉勉強強不計回報地給出些零頭,為了讓這些零頭越趨向于零,那么就需要不斷地增加基數,變得更富裕。簡單地說,就是,愉悅了自己之后才能真正地愉悅別人的同時也感到愉悅,也才更有愉悅別人的資本。
有些越來越冷漠的人,只是越來越貧窮,事實上,他們不是冷漠,只是孤獨。如果他們不冷漠,卻也沒能成為完全體諒你的知己,也請體諒他們,他們只是不足以富有到照顧到所有的人,因為在你之前,也早有些他們想去珍惜的人。所以,體諒他們,畢竟他們和我們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