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看了一個視頻,復旦的教授說“朋友無功利之用”。她大概的意思是說“你之所以交朋友,并不是因為朋友有用。我們之所以要交朋友,不是要去利用它,不是要在我們悲傷的時候讓她來安慰我們一下,朋友也不是我們用來宣泄所有負面情緒的通道。朋友不是為了索取,相反,朋友是為了要奉獻。你之所以要交朋友,是因為你有那么多的愛要奉獻,是因為你有那么多的愛要付出。我們之所以交朋友,不是為了被愛,而是為了愛別人。為什么要愛她?因為這個人讓你感受到了精神上從未有過的默契感。并不時常想起,但卻無處不在。愛,不是我要不斷地給你禮物;不斷地跟你說好話。愛是不在不必要的時候給他麻煩。朋友不是實用品,它是奢侈品。”
? ? ?“用”是中國傳統的思路,就像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第一個就是問“它有什么用?它能給我帶來什么?”包括宗教,也是為我們所來用。你需要它的時候,你用它一下;你不需要它的時候,它就不存在了。
? ? ?復旦這位老師講地思路,剛好和我們一貫被灌輸的“朋友多了路好走”恰恰相反。還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我的老師為了鼓勵大家多多交友,就會告訴大家這句話。其潛臺詞是:你交地朋友多了,你的路就好走了。也就是說,將來在你人生的某個拐彎口,某個同學能給你一臂之力。不管是“一臂之力”還是“兩臂之力”,反正就是他對你有用。于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挑選朋友的“尺度”都在頭腦層面開始進行篩選“他能對我有什么用?”“他能為我將來帶來什么?”因為“有用”,我們把他/她存到了我的通訊錄;因為有用,我們把他添加到了我的微信;因為“有用”,我們關注了他的微博。沒有把心拿出來,想要坦誠地對待他;而是一味想著,他能給我帶來什么?一味地“向外索取”,但卻沒有想過用心地感受對方的生命,用心地付出一點關愛。
? ? ?于是,你就開啟了“利用”的模式,但其實當你開啟“利用”模式時,你也正在被他人“反利用”。因為,“吸引力原則”。什么樣的人吸引你,你也會吸引什么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