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自《吳伯凡——認知方法論》
“行”與“知”的釋義
1.“行”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概念,從“同步”的角度看“知行合一”:“行”是“知”的一個同步。
既然心外無物,物是心的產品,行動也就是心的一種同步狀態,你行動的效果、成敗都取決于心的狀態。
用王陽明的話說,“一念發動處即是行”——一個念頭一旦發動起來,本身就是“行”。
2.“知”
“知”字,左邊一個“矢”,“矢”是射箭的意思,右邊一個“口”,“口”是目標。“知”就是指射箭達到了目標。
在古代漢語中,“知”的意思有很多:
感知。比如“春江水暖鴨先知”,水里游的鴨子最先感知到春江的水暖。這里的“知”是最常見的意思——了解。
深切溝通。比如“知己”,如果兩個人之間的關系用“知己”來形容的話,就證明他們是一種深切溝通的狀態。
掌控、管理。比如古代有這樣的官職:知府、知州。這里的“知”顯然不是“知道”、“感知”的意思,不是朝廷派個人去感知那個地方,而是掌控、管理、運營那個地方。
“知”的本來意思是“射箭時看到且達到了目標”,強調的是要正中那個目標。
射箭表面上是個行動,但最后射中靶子的結果取決于你的“心”和“知”,這個“知”既是一種認知,更是一種行動。
換句話說,射中靶子實際上是你內心真正知道了怎么射箭以后的一種同步方式,如果你的心是不知的,那么是射不中靶子的——射中靶子本身只是一個同步的結果。
知是未發動的行,行是已經實現的知
我們以前講的“認知”,本質上是一個行動、一個生產體系。我們的感知結果是我們感知設備的一個呈現和實現而已。
舉個例子,一臺單反相機和一個只有200萬像素的早期數碼相機拍出來的照片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它們的設備不一樣,或者說,這兩張照片是它們各自設備同步的結果——表面上是“行”的不同,實際上是“知”的不同。
我們經常說“求知”,好像“知”是一個對象,放在那里,我們伸手去拿就得到了這個“知”。所以我們自以為獲得了知識,就能夠掌握這個世界,就能達到我們的目標。
但其實真正的“知”不是“見到即得到”的。就像我們射箭的時候,不是你看見那個靶子你就能射中那個靶子。
所以,與其說“知”是一種對象、一種可追求的東西,不如說知是一種狀態、一臺設備、一種儲備,你的行為是這種設備運行和發揮的一個結果。
簡單地說:知是未發動的行,行是已經實現的知。
所以王陽明不說“求知”——獲得知識,而是說“致良知”,“知”是一種狀態,你念頭一旦發動,就已經是行動了。
先知而后行,真的對嗎?
我舉一個王陽明的例子來進一步解釋。
王陽明除了打仗之外,還有兩樣絕活:
第一個是射箭。有一個太監以為他是一個文人不會射箭,為了羞辱他,和他比射箭。比賽的時候,王陽明氣定神閑地拿起箭,不聲不響三次連中靶心,就讓那個太監很服氣。
第二個是書法。王陽明是個大書法家,但因為他的其他業績太突出了,以至于我們忘記了他的書法。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查一查王陽明的書法,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王陽明寫的書法的時候,都有這種感覺:驚為天人。他的書法有一種淹沒你的氣勢,這是很少書法家能達到的狀態。
射箭也好,書法也好,它首先是一種“知”。你知道怎么射箭,你知道怎么寫書法。但是,能不能說“我知道怎么射箭,但是我射不中”“我知道怎么把一個字寫好,但是我寫不好”呢?顯然不妥。
“寫好”是一種“行”,知道怎么寫好是一種“知”,這兩者是不能分開的。它并不是先想好了怎么去寫,懂得了怎么去寫,再去寫,而是在寫的一瞬間,“知”和“行”同時發生了。或者說,紙上的書法就是書法家心里的書法的一個同步而已。
所以王陽明是這么概括的 :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
常識告訴我們,很多事情要先知后行,但按照這樣的邏輯,你要先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再去活著,也就是先知道怎么游泳再去游泳,這顯然是荒謬的。
“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很流行,我把它翻譯一下,你就會覺得這句話很荒唐:你已經看了王羲之的《蘭亭序》,為什么還是寫不好書法呢?進一步翻譯這句話就是:你已經知道了書法,已經實實在在地在你眼前看到書法了,為什么還寫不好呢?
你會說,后一個問題還用問嘛?但它其實跟前一個問題是一回事。
認知+行為=學+習
我們講到“所謂的認知就是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建立一個高帶寬的專線連接”。神經元的建立連接,從“偶然連接”到“固定連接”,從“低帶寬連接”到“高帶寬連接”的過程,就是一種練習的過程。
“練習”的英文是practice,它還有一個意思是“實踐”。我們把王陽明的“行”也可以翻譯成“實踐”——知行合一,認知和行為的合一,就是學和習的合一。
由孔子創立,王陽明發揚光大的儒家思想特別強調“習”的重要性。“學”是一個建立初步連接的過程,“習”則是把這種偶然連接固化,形成高帶寬的專線連接。孔子講“學而時習之”“性相近,習相遠也”,還有王陽明的著作《傳習錄》,這里的“習”都是“練習、實踐”的意思。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這本身就是一種“習”的過程:你好像在“溫故”,其實是在反復刻意練習。
“知行合一”的本質
現在我們就很清楚了,所謂的“行動”就是已經形成的神經元連接在相應場景下的一種發揮而已。你“行”的品質取決于這種連接的帶寬是否是專線;而這個“行”是否是高帶寬、固定的連接,取決于你反復的“行”。
現在很多講王陽明“心學”的人,一說到“知行合一”,就說要“說到做到,言行一致”,其實根本不是這個意思。
“知行合一”應包含兩個方面:
“行”本身是“知”的一個同步的結果。
“知”是反復“行”形成的一個固定連接。
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才是“知行合一”,這也正是“知行合一”的本質。
至于如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是一件很簡單又很不容易的事情。
最不容易的,就是怎么深刻理解“知行合一”,而這個理解的過程就是更多的“知”和不斷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