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一個異性朋友,經常隔三差五就發個表情,或問候或寒暄,間或來一句:遇上你是我的緣,認識你真好!我覺得有點過于煽情,只是給予禮貌性的回復。
一次,他又發來消息,聲稱表達關心是他終生不渝的事。我不禁有些愕然,只是見過兩次面而已,聽他的口氣,仿佛要做一輩子的朋友了!于是我回:請不要說終生不渝這樣的大話,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散了。
后來他就不再發消息給我了。
想起范小青的小說《女同志》中的一個細節,萬麗與同學季康平,兩人曾是大學戀人,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眷屬。工作后再相遇,季康平拉著萬麗的手說,我會一輩子關心你,讓萬麗非常感動。季康平說到做到,每次萬麗有困難找他,他都竭盡全力幫她。后來雖得了重病英年早逝,卻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許諾。
然,那是小說。現實生活中,可以義無反顧幫你,始終如一對你的,畢竟是少數。
其實我只是說了一句大實話,很多親密的要好的朋友,見面時都熱情滿懷、互相吹捧,總說下次再聚下次再聚。可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卻很少聯系。
有些,或許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心存罅隙,故意不聯系;有些兩人之間并沒有什么問題,因為大家都忙,也不常聯系,感情就淡了。還有些不聯系,卻不代表心里沒有你,只是不想打擾你,心里卻會默默掛念你。
所以為什么,一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一些人很久不聯系,再見時卻依然如老友相逢,親密無間。
有個閨蜜,我們曾經說好到老都要在一起,要做一輩子的好姐妹。大家互贈禮物,互請吃飯,心里都喜歡對方爽直的個性,可最近,也有兩個月沒聯系了。
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可我還是搞不懂,為什么人際交往也會由濃到淡呢?難道這些際遇就是為了印證"人生而孤獨"嗎?
2005年,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為了研究人們的社交關系,以寄“圣誕卡片”來衡量人最多能和多少朋友維持“需要耗費一定時間精力成本”的友誼。
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人最多只能與150人建立起實質關系,不可能比這個數字多出太多。
也就是說,我們一生中可以真正稱得上摯友的,最多也不過100多人,有些甚至更少。
大多數人一方面想尋求穩固的友誼、親昵的關系,另一方面卻沒有能力去維護好關系,以至于曾經熟悉的人漸行漸遠。
曾在微信上問一位文友:你有過心里一直放不下的異性朋友嗎?他說有。又問:現在還聯系嗎?他說:聯系啊,有時會見面一起吃飯,現在還是好朋友。
我想這樣倒也挺好,見個面聊聊近況,說說心里話,因為對方懂,自己也會無所顧忌,暢所欲言。事后回憶,覺得有那么好的一個朋友在,心里暖暖的,真好!因為有TA,對紅塵多了眷戀,對未來多了一些期許,讓努力多了一份動力。
說好的常聯系,有空就應該多聯絡,多個朋友多條路,人生不會太孤寂。我相信,真正的朋友就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哪怕時光變老、哪怕兩鬢如霜,友情依舊。
親愛的朋友,看完此文,你想起了誰,有空就聯系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