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自己第一次讀這本書時,大概是在18年下半年,上完老師的專業課后,我發現我的書依舊很新,書上也沒我標記,似乎什么也沒有留下。今天當我重新再次翻開書時,目錄依舊如此清晰,只是里面的內容,能有印象的似乎很少,我覺察,這是為什么呢?過去的我,大概只是為了從書中去尋找老師上課的痕跡,方便自己去消化罷了。而過去的一年多,似乎踐行的過程并不容易,時常看到自己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是因為我對自己不夠滿意嗎?還是因為我對自己不夠接納?還是我其實并沒有那么愛我自己?或許,都有。
我反思自己,為何我總會充滿焦慮。林老師說:焦慮是因為理想我和現實我之間有差距,差距越大,焦慮值就越大。薩提亞女士說:當以順應和服從為標準來判斷我們自己時,我們常常會感到焦慮。小的時候,面對父母的權威,為了生存,我們不得不選擇順應和服從,學會了過度的討好,學會了過度的壓抑,學會了忽視和貶低自己的感受,喪失了對自我的認同。我覺得我不受歡迎,我不可愛,我很糟糕,我很無能,我什么事都做不好,我不值得被愛,我害怕被傷害,我害怕被拋棄等等。我們無法感知自己的內部世界,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我們只能用不良的模式來應對,來尋找自己的安全感,建立自己的價值感,創造自己的掌控感,有時甚至樂在其中。
于是,當我們以這樣的狀態走進自己的婚姻,走進社會時,才發現,要好好的活下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總是不斷在重復自己的固有的模式,控制or冷漠,專制or無原則。一次又一次的重復過去的感受,不能自拔,找不到出口,也走不出困局。外在的安全并非真正的安全。薩提亞女士說:安全感和信任是基于信心而并非基于熟悉感。所以當我們倍受自己的低價值感和自尊折磨時,又哪里能夠感受到安全和信任呢。就算有,那也只是我們臆想出來的罷了,或者只是犧牲了某些重要的關系,而自欺欺人罷了。
于是,當有一天,我們聽到或者看到薩提亞女士說:我們所有人都擁有讓自己變得整合統一的能力,只不過我們不常使用它而已。我們開始有意識的對自己進行剖析,開始不斷的覺察自己,開始一點一點的去找回自己的資源。可是結果如何呢?因人而異。畢竟,要深刻的理解這句話,單靠自己的力量是很不足夠的,我們需要從別人口中一次又一次的核實和確認,慢慢的開始對自己好奇,給自己愛、理解、接納和允許,同時借助外在的資源,幫助我們重構自我。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開始走向身心整合,發展出高自尊。
過去,我非常喜歡薩提亞女士的這句話:問題本身并不是問題,應對問題的方式才是問題。我以為我很好的理解和消化了老師說的這句話,但是,直到今天,當我看到老師說:應對是在我們自我價值水平上的展示。我們的自我價值越高,我們應對方式也就越健康。我突然意識到,自我價值才是底層邏輯,應對方式只是方法論。高自我價值的人,應對方式越健康。當我處在一個低自我價值狀態時,我的應對方式依舊是有問題的。雖然意識層面知道自己在努力應對,但是應對的方式只能是在當下那個時刻自己認為的最好,但事實并非如此,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痛苦、糾結、無賴、無助、憤怒、委屈……。會質疑自己,明明我已經很努力了,為啥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呢?原來,是我們的底層邏輯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