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譽。這里的山婀娜多姿,這里的水清澈見底。從古至今,吸引力了不少能人圣士來此目睹它的神奇、見證它的鬼斧神工。清代袁枚游漓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陳毅元帥來桂考察“寧做桂林人,不做神仙”等等。
桂林城不大,景色遍布11個縣,6個區(qū)。城中自有城中景,鄉(xiāng)村自有鄉(xiāng)村趣,每到一處就是一種獨有特色。在桂林市臨桂新區(qū)有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淅的鄉(xiāng)村——王家嵅村,吸引力不少驢友來此徒步旅行。這個村莊哪怕是不遠千里,我也要走在那條鄉(xiāng)間的田野上,感受稻田泥土的紛香。
王家嵅村地理位置:
王家嵅村地處四塘鎮(zhèn)與會仙鎮(zhèn)、象山區(qū)交界。地勢山高水深,空氣清晰,也是國家重點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山區(qū)有穿山甲、幾子、野雞、野兔、野豬、畫眉鳥等珍稀動物,山坡及巖石上有各種名貴藥材。
這里人文歷史古跡悠久,地里條件內(nèi)函豐厚。每年盛夏飄香醉人的黃皮果掛滿枝頭,果實呈紫黃色、果肉如龍眼、甜味如荔枝,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王家嵅村歷史沿革:
王家嵅村自宋朝年間落于此地,世代居住的是王氏家族村民,至今已有了五百多年歷史。據(jù)說王氏歷經(jīng)從北宋衰弱,被迫倉皇撤退南遷,一路長途跋涉奔波,宋時北方難民云集南下,建立南宋王朝,而王氏家族未避免被匈奴兵擄,經(jīng)歷了800多年的演變發(fā)展,最終于宋朝年間座落于此地。
當時先祖發(fā)現(xiàn)此地群山環(huán)繞、山青水秀,是一個隱居的好地方。東北方向以“神山、茶花山泉、鳳凰山嶺相繞,形成一個橢圓形,中間洼地,正是現(xiàn)在三百余畝農(nóng)田,西與田心村唇齒相依,正南方雙馬山峰奇象,村后金交盤龍,左側山峰象似大勝弭勒佛,右側牧馬將軍鐵面山”。
北面翩過大山坳與桂林市萬福路,中共桂林市委黨校相鄰。山高崎嶇的羊腸小道,婉廷伸進深山老林,呼吸大自然氧吧,滿山遍野青翠欲滴,好似江西小井崗,優(yōu)美自然的倚麗風光,讓人心曠神怡。
王家嵅村景色看點:
1、石刻圓門
小小村莊還存有清朝乾隆四十九年秋,建立一座拱形石刻圓門(西爾門),嘉慶初年筑建村中古石板巷道。道光二十七年再建一座拱形石刻圓門(東爾門),同治一十三年移向。這兩座石拱圓門具有相當高的建筑水平。自清朝年間建成至今近三百年時間未見崩塌一塊石頭。供旅游人士欣賞,有一定的考古價值。
2、茶花山泉
罕見古老的石灰窯遍布群山腳下,村東面有口古泉,名叫“茶花山泉”每逢雨季來時,泉水上漲,周邊環(huán)境秀麗。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人工挖出一個小型水庫,春夏季節(jié)蓄積水源用作灌溉農(nóng)田水稻。南面農(nóng)田區(qū)域“社唐”。1963年連續(xù)干旱10個月,發(fā)現(xiàn)"社唐"底部石板下有一地下河泉眼,長達幾個月的抗旱經(jīng)未抽干,泉口形似眼睛,人們把它叫“天眼”。七十年代村民再次發(fā)現(xiàn)農(nóng)田區(qū)內(nèi)又有一口地下河泉眼,使用12匹馬力抽水機連續(xù)抽了三天三夜,水位依然未退,并抽上來的地下泉水水質清澈見底,可以直接飲用,入口甘甜。
3、桐木里
地處山高“桐木里”(地名)空氣清新,是旅游人鍛煉的好去處,山高崎嶇的羊腸小道,像是進入古老山谷,呼吸大自然氧吧,對人體肺部極有好處。每逢春夏之際,漫山遍野,青翠欲滴,優(yōu)美自然的山水畫面,讓人流年忘返。
4、紡紗巖
王家嵅村左側大肚彌勒佛山腳下,故名“紡紗巖”。在清代紡紗行業(yè)相當鼎盛,王家嵅村又出了一位名叫王仕林的大財主,公園1865年-1895年間,他不斷的雇傭人工在巖洞內(nèi)紡紗,工人們紡紗塵物飛揚,而洞內(nèi)環(huán)境冬暖夏涼,也正是因為地理條件滿足于當時的手工紡紗產(chǎn)業(yè)需求,財主王仕林的生意做得非常紅火,遠至廣東,近至柳州都有客戶訂單。如此流傳的紡紗巖故事至今依然眾所周知。紡紗巖洞內(nèi)樓閣節(jié)比,曲徑通幽,冬天水暖如天然溫泉,潭水幽深清澈透亮,色彩斑斕的鐘乳石,參差有別,絢麗動人,享有“水底洞天”之美贊。
5、高宮廟
東北方向神山,山體曲線高500米,山頭如壽龜、龜頭下有一片小斜坡山石土地、小斜坡上聳立兩根天然巨大石柱。“高宮廟”就座落在天然石柱下,青瓦、青磚鋪平在斜坡上,美觀大方。“高宮廟”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間、坐北朝南,原名叫“雙女廟”明代成化年間有一對姐妹出家為尼居住在廟內(nèi),日常用水下到山下樟樹底山泉洞挑水到廟里,日復一日延續(xù)明末時期香火初旺。
在“高宮廟”遺址上,欣賞左邊樟山,巍峨多姿、雄峰兀立,峰頂千年古松傲立于天地之間,蒼松翠柏、青翠欲滴。相傳八仙曾經(jīng)在松下琴棋書畫,在松柏樹枝上晾衣服,何仙姑吹笛引鳥飛來松柏樹下跳舞,維妙微笑的神話傳說引人入勝。八仙走時李洞賓撒尿樟山石崖上,留下萬年印記,形象逼真讓游人留連往返,美麗如畫。在廟前看望對面的白巖頭山、一條青龍下來飲水的石化山峰。從陰嵅坪看往神山只見雙石柱頭部如犀牛奔月。
6、龍福庵古寺廟
田心村明未清初文風、學風日日昌盛,才子佳人不斷涌現(xiàn),讀書人人才輩出,人杰地靈,歷代隱居風水寶地。舉人朱若東"親自建立并親筆題詞的“校書巖”文物遺址保存完整。“校書巖”近三百年來,字跡完好無損,很有考古欣賞價值。大清乾隆三十二年間重建的桐巖山“龍福庵”古寺廟,摩崖文字記載幾處石刻碑文保存完好。最引游人矚目的就算是坐落在王家嵅村地界上,雄偉壯觀的貞節(jié)牌坊《令德先開》,大塊料石雕刻而成。當時取料石于王家嵅村仙人小山下之天然巨石。
大清乾隆十八年著名正楷書法家舉人“朱若東”留下的墨寶。“朱若東”為其曾率祖母守寡貞節(jié)、遵守婦道、孝道、行善積德而建立的《令德先開》貞節(jié)牌坊。矗立于王家嵅村的青山綠水間,光彩耀目。它是現(xiàn)代年輕人性德、道德、善心教育示范基地,也是愛好旅游人士的一節(jié)教育題材,讓游客大開眼界,了解靖江王朱家明末清初歷史。
《令德先開》貞節(jié)牌坊是大清乾隆十八年,“朱若東”赴京啟奏乾隆皇帝御批筑建的。同年向王家嵅大財主王繼通之女提親。王繼通是王家嵅最有錢人士,家中建有孔雀莊園、紡紗坊生意絕頂商人。
王家嵅村特色沿襲:
1、編織雞兆
明末清初文風極盛的田心村村風激勵著書香門第,學子們繼續(xù)赴京趕考,以優(yōu)異成績?yōu)槊癞敼僮龊檬拢瑸槊裰\利利在千秋萬代。以田心村唇齒相依的王家嵅村,村民們也緊跟歷史的時代步伐,以田心村官紳為榜樣,自編織金竹篾“雞兆”,賣給農(nóng)家養(yǎng)雞用。現(xiàn)在作為王家嵅村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下來的手工產(chǎn)品。
2、請老同、唱彩調
百年難得一次的“請老同”習俗,村里的男孩都會與附近兄弟村的同齡男孩為拜為兄弟,以此子延父,每家每戶但凡是男子都會有一個“老同”。“請老同”那天會匯聚八方兄弟村,一起吃飯喝酒、打牌敘舊,聽桂林少有的民族文化“唱彩調”,場面熱鬧至極。
王家嵅村人文歷史古跡,年深月久,無冊記載,一個斷源家族800多年的歷史傳說,不知發(fā)生了諸多歷史演變至今未能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