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侯我真的不明白,他究竟在想什么?仿佛我越來越搞不清楚他……”對面坐著的麗莎用帶著幽怨的眼神看著我。
“你有和他談過你的想法嗎?”我端起咖啡放在嘴邊抿了一口,問道。
“我們根本談不下去。我說話時他不是沒有任何反應,就是表現的不耐煩。”麗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繼續說道:“結婚時感覺他溫柔、體貼、包容,是個可以托付一生的人,所以不顧家人的反對和他走到了一起?,F在經濟各個方面都算過得去了,卻發現他整個人的脾氣與日漸長,動不動總指責我沒有女人的溫柔?!?/p>
“你是一個有內涵、知分寸和深明大義的女子。”這不是虛夸,第一眼看到她,便覺得她身上充滿了詩書浸潤的涵養。
“我也想做個小女人,但是他的表現讓我也小女人不起來。這些年,他的脾氣越來越壞,想要的越來越多:沒生男孩時說想要我生個男孩,有了兒子后羨慕其他自己創業的前同事賺錢比他多。然后天天在我耳邊吵吵誰誰以前不如他,現在憑什么比他賺那么多錢;為什么以前那些狗屁不是的人,個個現在都比他過得好。他曾不止一次明里暗里告訴我,希望我邊帶孩子邊創業……”
“孩子只有你一個人帶嗎……”我忽然好像明白了對面這個女子的焦慮。
“嗯。老人家覺得這里的生活不習慣,不愿幫我們帶孩子,我一個人看倆孩子原本已經很累,他還希望我抽時間可以事業有成,在邊創業時邊看娃、輔導孩子功課、做家務三不誤。而他自己呢,徒有理想,卻沒有行動的步伐。每天上班回來不是玩游戲,就是刷手機。我一說時間不夠用,他卻說我是借口,沒有把時間規劃好……”
當激情慢慢退卻,生活回到原點。隨著日久天長的接觸,人類靈魂中最本質的一面越來越真實的表現在伴侶面前時,許多人開始發現另一半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理想伴侶模樣。
許多女人慢慢明白那些外在看起來強大有安全感的人,或許只是偽裝的強大。當人性的貪婪面目被揭開,無數個《沉睡的魔咒》中的“國王”開始展現他小偷的原生態。劇中的斯特凡為了完成從“窮屌絲”到有錢人的轉變,不惜拿走深愛過的戀人——森林王國仙女瑪琳菲森的翅膀獻給瀕死的國王。從此那個原本美麗純潔的仙子瑪琳菲森就變成了滿懷仇恨的冷酷魔女……
“凱瑞,你說人為何總不滿足?”眼前酷似瑪琳菲森的麗莎問了一個讓猝不及防的問題。
人生最大的痛苦,大多來源于能力配不上野心,在睡夢中努力,在清醒時懈怠。
當現實蹦達了許久還摸不到理想的腳,結果注定只能是虛妄。自己生無可戀的同時,也辜負了他人為你所承受的苦難。
或許,很多人活一輩子可能也無法明白一個最初的問題:“我是誰?我想要什么?”
而那些經常抱怨“生無可戀”的人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這樣漫無目的過著隨意的生活。然后在與周圍人的對比中,慢慢失去了生活的熱情,逐步迷失了自己。
在我們一出生時,每個人都很清楚知道:我是寶寶,我想要媽媽的愛;那時侯只要媽媽可以多陪陪我們,我們就很高興、很滿足;
上學后,我們發現我們的世界不再只有媽媽微笑的臉,我們還是學生,我們還需要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稱贊;
從學校轉入社會,我們更需要老板的認可,社會的認可,異性的欣賞,同性的羨慕及父母的嘉許……
結婚后,我們需要的東西沒有一點漸少,但身邊卻增加了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的妻兒。許多人在此時頓覺方寸大亂,仿佛自己變成了為了生活不停旋轉的陀螺——我需要照顧家庭中雙方父母的感受,學生時代結交下來的同學的感受,工作中新舊同事的感受,現在更要照顧伴侶的感受,撫養嗷嗷待哺的幼兒……
這一樁樁,一件件應接不瑕的事情,配以內心的失落,靈魂的落漠,感覺自己很難被理解,很難再真正融入任何一個圈子,從此心門慢慢變上了鎖,最后連枕邊人也很難明白自己真實的想法。從此,生活變得一團糟,那些心理沒有做好充分準備,自己還像個孩子的大人,開始經歷夫妻關系破裂的惡夢…….
而我們活著的目的從為了理想慢慢變成:為了錢,為了面子,為了孩子,為了房子,為了車子,為了權力,為了尊嚴,為了名望……
在追求這些的過程中,我們幾乎忽視了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時間,慢慢地我們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開始把別人的期望和目標,當成自己的期望和目標,然后趕趟似的追趕一個個大家共同追趕的“目標”……
......
懂生活的人,將糟糕的生活過成了自己期望的樣子,不懂生活的人,將原本幸福的生活過成了灰暗的樣子。
人類欲壑難填,永無盡頭像陀螺似的旋轉的原因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的需要越來越復雜。一切只因為我們走得太遠,卻忘了為什么出發。
......
從來欲望都是禁錮靈魂的枷鎖。當我們明白,在欲望的世界里你只是一個演員,你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入戲太深?;蛟S也就真正明白了“快樂的秘密”——快樂的秘密并不在于尋求更多想要的,而是在于培養清心寡欲的能力。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人生就是一次無法重復的選擇?!泵鎸o法回頭的人生,我們只能做三件事:鄭重的選擇,爭取不留下遺憾;如果遺憾了,就理智的面對它,然后爭取改變;假若也不能改變,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繼續朝前走。
真正高明的人,都是能夠借助別人的智慧,來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而我們的需要的越少,我們越近似上帝。
愿這種高明為您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