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的故事是《我不是藥神》。就是那么上映了很久的片子。
《我不是藥神》自上映以來就口碑炸裂,豆瓣評分高達9.0,一直很期待去看,可惜并沒有在瑞士上映。所以就等呀等呀,等到騰訊電影上映。昨夜看完以后情感受到了莫大的沖擊,再加上鬼使神差的剛讀了一篇患癌患者心路歷程的記述文,心里,腦中,身體里有太多的感觸,導致語無倫次,幾次提起筆,不知所云。所以等了一天,風平浪靜的心更適合記錄。
20億的觀影量,考慮到為數不多的blog讀者,我就來假設你們都看過啦。所以下面是詳細劇透環節,如果沒看過,請繞路:
故事以真實事件改編。程勇是一個賣走私印度神油的小市民,認識了慢粒白血病患者呂受益,呂受益治病需要長期服用特效藥“格列寧”,而正版的藥需要4萬,已然家徒四壁的呂收益為了活著,懇求程勇去印度走私一些仿制藥物回來。雖然知道走私犯法,但恰遇父親生病,等錢治病的程勇還是冒險走私。一回生二回熟,與幾個患者組成了生意聯盟,由此發現了一條生財路。在改變了自己生活后,擔心東窗事發的程勇決定放棄倒藥,當起了紡織廠的老板。而自保的舉動無形間將伙伴的生命推向了邊緣。一年后呂收益因無錢吃藥,最終選擇了自殺,離開了深愛的家人。這件事深刻的觸動到了程勇,理解自己走私來的藥對于這些病人的意義,于是又重新拾起了老本行。此時的程勇已不計私利,寧可賠本,也要幫助病患。但走私犯法,最終被公安抓獲。在獲得病患的請愿后,減刑到5年。出獄后,電影特別提到“格列寧”已被加入到醫保行列。
因窮治病的事例在中國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情,隨處可見的幫扶文章,《救救這家人》,《她還這么小》,多到磨粗了神經。叫慘哭窮的文字已經不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每一個感性的門檻都架設了理性。但《我不是藥神》就這么扣開了心門,讓感情重新澎湃了。Why?從主頁君的角度講,戳心的點是看到了一群為了活著而努力的人,都不是要求體面的活著,僅僅只是呼吸,心跳,每日有藥。明明有治病的藥方,卻吃不起,從希望的角度來看絕望,絕望就更顯得悲涼。
看完電影后去查了查原版事件,程勇原名叫陸勇,本身就是慢粒白血病患者,開始就是紡織廠的老板,但即便如此也吃不起高額的正版藥,所以去印度買仿制藥,借此契機為很多病友帶藥。于2015年1月10號因“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銷售假藥罪”被公安機關逮捕,但數百病友聯名請愿,17天后陸勇被釋放??梢岳斫?,電影為了營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節,對人設做了處理,主人公前后成長的對比非常明顯。兩個小時的故事中記述了各方求藥的滿滿長路,生活之不易。老實說我更喜歡真實事件。從開始的因自己得病而求藥,起家就是小老板,沒有戲劇化修飾,沒有英雄化人設,而結果卻那么圓滿,沒有悲劇化的結局,更有溫暖的味道。我崇敬那些為了自己生命奔波努力的人,毛不易在《一葷一素》里講述的母親的故事,得病吃不下,硬吃,吐了重新吃,甚至那些為了治病無法工作去乞討的人。我悲傷而敬佩,為自己的生命努力往往沒有歌頌,但確比為他人謀福祉更需要勇氣和堅定。比起電影架構的故事,我更喜歡這樣的世界,奮斗的真實,而有溫度,雖然還有那么多正義無法及時伸張,那么多社會問題有待解決,但這是個溫暖的開始。
電影或許是娛樂業,但有一些真的在彰顯和推動社會進步。韓國的《熔爐》促使韓國政府修訂《熔爐法》對于兒童/殘疾人的性暴力量刑增加,公訴期延長。《我不是藥神》將醫藥現狀高,民眾的掙扎赤條條擺了出來。因為真實,所以動人。一個開始改生活的人,被寫入了作品,電影人把它講了出來,希望改變世界??赐炅诉€有一種神奇的感受,我很羨慕,人這一生這么短,波折很多,力量很小,留下的痕跡很淺淡,能做得到一件事可以忙得了這諸多的人,甚至于改變世界是何其幸運。所以要努力向著那有光的地方走,哪怕倒下,也要頭向著正確的方向。也許無法兼濟天下,哪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是生命里的精彩。一直想做有溫度,有態度,改變世界的事情。也許真的很渺茫,但我在路上。
今天的故事講完了,你還喜歡嗎?
文章轉載自我的blog:
https://picpiclive.com/blog/zh-cn/daily/2018/11/13/your-movie-comment-dying-to-surv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