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社會互聯網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們已經進入了“云端模式”。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很多互聯網企業紛紛進入云計算行業,唯恐自己失去了占領下一代基礎設施的機會。互聯網時代的“群雄割據”的狀態,讓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有很大的生存壓力。
每次時代的變革,都是命運交接的時刻,任何一家互聯網企業都不想把命運交給其他人,在未來的云時代,每一家互聯網平臺都能掌握住自己的命運。
BAT又要殺進來了?快去建護城河!
在過去的幾年,國內互聯網行業以BAT三家獨大。這三家幾乎每個領域都要插上一手,這次云計算革命當然這三家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見,每次都是慣用的伎倆——跑馬圈地。百度云、阿里云、騰訊云,這三家妄想承接整個云計算行業。但是,互聯網行業已經是今非昔比。云計算行業不可能再被BAT瓜分,過去BAT三家控制著入口、流量、現金,他們可以在各個領域跑馬圈地。
但是,今天國內互聯網平臺不再缺錢,不再缺入口,不再缺流量。唯獨缺的是機會,不得不提的是,這次云計算革命就是機會,一個真正能把自己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機會。每家互聯網平臺都有機會、都有能力去建造屬于自己的云,不再將命運交付他人。
為什么要自建?大樹下乘涼不是更好?
馬云先生曾在2017年中國綠公司年會上提到:第一次技術革命誕生了工廠,第二次技術革命誕生了公司,但是,馬云先生有所保留,唯獨沒說第三次技術革命將誕生什么?(第三次技術革命帶來了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本文中我提到第三次技術革命將誕生生態平臺,我在上文的連接中也做了分析,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1、能源問題:
眾所周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方面,大數據的發展與應用,離不開云計算強有力的支持,云計算的發展和數據的積累,是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基礎,及實現實質性突破的關鍵;另一方面,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進步,也將拓展云計算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人工智能大勢已定,智能時代呼之欲出。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數據,數據作為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能源,掌握數據對于下一代生態平臺來說就變得至關重要。
自建的原因就是守住自己的能源,只有將能源握在自己手中,才能長治久存。
2、大勢所趨:
生態化平臺一定是下個時代的經濟發展的主要參與者,BAT三家著手生態化平臺的打造最早。但是細細看來,這三家的生態核心始終都是一個垂直領域:B——搜索,A——電商,T——社交。盡管他們在其他領域都有所涉及,但是始終不是核心業務。所以其他領域的生態化平臺依然未見分曉,這也是今天華為云、美團云等其他領域出現云服務的原因。
為什么云計算行業沒有出現資本涌入現象?
無論是O2O,還是共享經濟,我們在這些新興的創業領域,都能看到資本和巨頭們的身影。但是,為什么在云計算行業中,沒有資本大規模的進入,沒有頻繁看到巨頭為某個云計算公司站臺。
1、云計算門檻太高,不存在“裸泳者”
不存在“裸泳者”,其實對于云計算行業發展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必須要通過競爭才能行業才能得到優化,有死有傷的競爭才是行業正常現象。但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大玩家在進入云計算行業。大玩家之間市場經驗都很豐富,所以今天云計算行業內,從外面看一片平和。其實,內部是暗流涌動。即便是這場浪潮過去了,這里面的玩家大多也都是穿著衣服的。
2、“我們不缺錢”
現在敢玩云計算的互聯網公司,都有一定的戰略資金儲備。互聯網時代浪潮過去,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得到了一個教訓,公司要想在未來有機會,必須要有大量的現金儲備。有的公司甚至為了未來準備了上百億元的戰略資金儲備。所以,今天一旦出現能影響公司幾十年發展的機會時,這些公司在機會的投入上都深知一個道理“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而且,作為過來人,他們也都知道“資本的代價是慘重的”。
沒有BAT割據的云計算,行業格局又將走向何方?
不是“三國鼎立”,而是“群雄爭霸”。每一家能成為生態化平臺的互聯網企業,都不會放棄這次云計算革命。這場下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的爭奪,對于很多互聯網企業來說,都是一個企業轉型的好時機。未來的商業競爭主要來源于生態化平臺之間的競爭,而云是平臺的基礎,對于很多想要成為生態化平臺的公司來說,掌握“云”這個基礎設施,實際上就是擁有了在未來商業競爭的入場券。沒有“云”的支持,或許連入場的機會都沒有。
這場“群雄爭霸”,最后沒有人會一統天下,每個生態都會建立屬于自己的云,都會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