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送別,千年絕唱。我想其一勝在極簡,其二勝在夠真,夠真摯。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晚風撫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寥寥幾筆就勾勒出離別時的背景,無邊的蕭瑟和悲涼,其中又有幾分中國古文化中總是揮之不去的頹敗的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雖天大地大,而那些曾經朋友知己早已不知流散在何方,所以詞者的內心是非常的孤寂,這時,一個老友又要離去,此后不知找誰再話悲涼,所以拉起老友的手,敬一杯濁酒,把友誼和不舍還有各自內心的孤獨都融入酒中,希望酒的溫度可以消釋兩人內心的寒冷,以此相互慰籍。
分離之際,自然情絲千縷,無奈離笛聲聲,只有囑咐老友,問何時歸來,回來的時候千萬別在歸途路上徘徊。。。
這詞中,可以讀出李叔同那種深厚的中國古文化造詣和士大夫情懷:人世沉浮,離愁別緒,形影相吊,睹物傷懷,用筆極簡,白描幾筆,不做華飾,卻能蘊無限深情于其中,在這里,用詞是樸素的,卻又是極美的;用情不求奇求真求誠,沒有什么玄思也沒有什么異想,只有悲憫和不舍,娓娓道來,卻能感人至深。
很多時候,讀古詩詞,總感覺古人內心總有幾分純真和純善的東西。估計是那時候很多人還是有信仰也看重友情親情,總在某幾個人生的特殊瞬間,能升華出超越世俗和個人功利的審美,能寫下體現致情致真的詩篇來感染后人,但現代的后入內心多已蒙塵,多半也只有在傳統藝術作品去觸碰人性的純潔和真誠。
而現實生活,在這灰蒙蒙的現代化城市里,雖也是天大地大,卻都各自行色匆匆,在分離之際又有幾人能勸你來時莫徘徊?現代人,才是真正的無處話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