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周多時間中,孩子報名參加了一個英文演講班,每個班8 名學生,會有兩名老外進行輔導。六日的課程結束后,會要求孩子能夠上臺進行一個完整的演講,而這六天的課程就是圍繞著這個最終的報告演講準備內容,包括選題,內容的搜集,組織,寫演講稿,修改,以及做演講PPT。
孩子非常喜歡這個課程,課程的目標所有孩子從第一天開始就非常明確,每一天結束,孩子們都向目標邁近了一步,通過這個課程,他們能夠掌握準備一份演講的完整流程,這是一個非常有成就感的過程。演講是一種技能,它不能簡單的通過傳授技巧而讓孩子具備這項能力,所有技能的東西都需要在體驗中學習。
在這套課程背后,其實是一套非??茖W的學習認知模型——IPO 模型。 其中 I 指的是輸入, P 指的是大腦對信息的處理, O指的是輸出,任何的學習都要有輸出,沒有輸出就無法對學習進行評判。 這套模型是大腦學習的基礎模型,電腦也是仿照這套模型設計出來的,但現在大部分的學習反而是沒有遵照這個模型,就拿孩子的學習來說吧,孩子被灌輸了大量的知識,為了考試刷了大量的題目,很多家長以為這樣就能把成績提升上去,但這樣的學習方式僅僅是增強了輸入,而后面兩項都沒有得到提升和增強。在大量的刷題之后,甚至導致學生干脆不愿意用大腦去思考了, 直接是通過記憶把這類題目給記住了。導致題目稍微需要做一些轉換的,很多學生就不知道如何做了。
而輸出這一項,更是很多國內學生缺少的重要環節。 在校的學習,所有的輸出就是考試,而考試最大的問題在于,除了前幾名的學生外,其他大部分學生在考試面前都是沮喪的,也就是說沒有任何成就感,這就導致無法從輸出到輸入之間產生一個正向的迭代循環,孩子在一次次考試面前,變得更加沮喪,變得失去興趣,這樣就更加影響學習的輸入和處理環節,從而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習的內容,看起來除了考試,基本上沒有什么其他用處,這樣的知識是很難學習好的,缺少了輸出環節,輸入也會變得沒有意義。
所以如果真的想讓孩子增加學習效率,可以逆向思考一下,先從輸出倒逼輸入,孩子明確的知道將要做一件非常讓人興奮的事情,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的每一步,他都會更加愿意全身心的參與。 例如,語文學習中可以把閱讀喜歡的書本當作輸出,有了這個輸出,孩子就更愿意去認字,認識了足夠多的字才能去看喜歡的書,看了足夠多的書,語文成績想不好也很難。 英語學習中可以把聽故事小說當作輸出,聽故事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有興趣的,而為了能夠聽懂故事,就要從簡單的句子開始模擬練習,聽力強了之后,后續的英語學習也就非常自然了。更典型的案例是編程的教學,我一直主張項目制的編程教學,即使是前期學習關鍵字的階段,每節課也要有一個能夠運行起來的有意思的程序,否則只是講這些關鍵字,很少有學生能夠產生興趣,也很難記住這些內容。
通過以上的介紹,相比大家已經了解,IPO 模型是一個學習的底層框架,針對孩子的學習,你應該好好利用這個底層規律設計學習內容,這樣才能更好的調動孩子積極性,形成正向學習回路。 而更加重要的是,當孩子通過這樣的學習見識到 IPO 模型的強大之后,在今后的終身學習中一直能夠用好這個框架,那你為他開啟的將是一個開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