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日翻看張愛玲晚年的散文《談吃與畫餅充饑》,張愛玲給人的印象一直是:微仰著頭扶著腰際,眼尾斜斜地掃過來,高傲孤絕似乎遠隔于俗世之外。初時以為她寫的食物必也是極挑剔、精致的。但看到的卻大多是頗具煙火氣息的小吃,有著童年快樂的記憶。
張愛玲與父母的關系并不和睦,在之前的作品里偶有涉及,傳遞出的是她的幽怨、絕情和心存芥蒂。在《天才夢》里她寫道:“……我母親從法國回來,將她睽隔多年的女兒研究了一下。‘我懊悔以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癥,’她告訴我,‘我寧愿你死,不愿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她曾經覺得母親回來如同陽光照亮了她的生活,對母親有著深深的眷戀。但當她讀書時伸手向母親要零花錢,“那些瑣碎的難堪,一點點毀了我的愛。”
但在《談吃與畫餅充饑》中,她回憶童年的味蕾時,也開始回憶童年的溫情,再涉及到親人的文字里,語言也變得寬容、親切:“八九歲時吃雞湯,發現有藥味,母親叫人問廚子,回話雞吃過藥,我得意得飄飄欲仙,是有生以來最大的光榮。”她還詳細地寫了一種點心蛤蟆酥,當然是因為母親的緣故——“我母親從前有親戚帶蛤蟆酥給她,總是非常高興”。
在文章里張愛玲提到有一次她到三藩市唐人街買菜,“看到店鋪外陳列的大把紫紅色的莧菜,不禁怦然心動。但是炒莧菜沒蒜,不值得一炒……在上海我跟我母親住的一個時期,每天到對街我舅舅家去吃飯,帶一碗菜去。莧菜上市的季節,我總是捧著一碗烏油油紫紅夾墨綠絲的莧菜,里面一顆顆肥白的蒜瓣被染成淺粉紅。”
她在文章里還提起了她的父親。“有一次在多倫多街上看櫥窗,忽然看見久違了的香腸卷……不禁想起小時候我父親帶我到飛達咖啡館去買小蛋糕,叫我自己挑揀,他自己總是買香腸卷。一時懷舊起來,買了四只,……我在飛機上不便拿出來吃,回到美國一嘗,油又大,又太辛辣,哪是我偶爾吃我父親一只的香腸卷。” 雖然她的父親罵過她,打過她,盛怒之下差點殺了她,而且,她從父親家里逃出來也是一去沒回頭。那些怨,那些恨在時光里漸漸褪色,她憶起的是童年里的溫情。
[圖片上傳失敗...(image-5066df-1629622233501)]
時光是一面濾鏡,可以幫你淡忘一些你想忘記的憂傷、不快,而那些溫馨幸福的記憶卻越來越深。
在煙火的氣息里,張愛玲找到了幼年時的溫暖,那些曾深深藏于她味蕾里的幸福。
02
關于童年的記憶力,最難忘的就是味蕾的記憶吧。
小的時間,因父親在部隊,母親是單職工,我家住在廠里的母子樓,一層住著好幾家人,長廊是開放式的,一進門先是廚房。在外面玩耍時不需大人扯著嗓子喊“XXX,回來吃飯了!”,各家的飯香味從廚房的小排風扇里鉆出來直撲進鼻息,肚子跟著就開始咕嚕嚕叫起來。立刻就知道到飯點了。就這樣呼吸著不同的飯菜香,迅速跑上四樓。一進門脖子使勁伸著,踮著腳尖往鍋里瞅。
小時候最喜歡吃餃子,其實現在依然很喜歡。因為做餃子的時候全家人要一起勞動,若在平時,那時還年幼的我說要幫著一起做,必然被轟趕出來。唯獨包餃子的時候我可以做運輸員,把哥哥姐姐搟好的餃子皮遞給爸爸和媽媽。有時候也特別想參與包餃子,偷偷往里面塞了花生或水果糖,想著這枚幸運餃子會被誰吃到。
過年的時候,最開心。家里會炸很多肉丸和麻葉。爸爸媽媽在廚房里忙活,在屋里的我們總是耐不住那香味,一次次偷跑進廚房,將剛剛炸好的丸子塞進嘴里,一面燙地呼著氣,一面拼命砸著那溢滿嘴的肉香。媽媽每次都會趕我們走,“現在吃了過年吃什么?你們也給過年留點。”
那個時候真是嘴饞,對肉丸子更沒什么抵抗力。一遍遍挨罵,還是一遍遍偷跑進去。每次我都看向爸爸,爸爸指指旁邊的碗,沖我擠擠眼睛,里面有藏好的。我就趁媽媽不注意,連碗一起端走躲著哥哥姐姐偷吃。
[圖片上傳失敗...(image-53dcf1-1629622233500)]
那個時候,父母上班都很忙,但家里的廚房從不曾冷清,那時中午只有兩個小時時間,匆匆趕回來為我們做了飯,收拾完又匆匆趕去上班。晚上六點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又是洗菜切菜準備晚餐。忙碌而辛苦。可是每次看到飯桌上我們姐弟三人的狼吞虎咽,又充滿欣慰。
那時的廚房,是我們最喜歡的地方。小的時候總是胃口好的出奇,沒多久就會餓,就跑到廚房上下翻找尋吃的。但最喜歡的還是在廚房里爸媽忙碌的樣子,洗、切、炒,像魔術般,一會就變成熱騰騰的美食,能讓饑餓的胃獲得滿足,在唇齒之間獲得最直接的幸福,更能讓我們感受到家的溫馨。
03
現在餐館很多,外賣也方便,許多人家里的廚房多日都不曾開過火吧。
之前我也是懶得做飯的。有一段時間,田小歪上幼兒園,晚餐在幼兒園吃了,她爸爸又時常出差,我一個人常常就懶得做晚飯。隨便在外面吃一頓就潦草地將晚飯應付過去。
女兒那時候放學特別喜歡去一個男同學家里玩。
有一次我過去接她,正趕上別人家吃飯,滿滿一桌子菜,一家人圍坐。我女兒也坐在其中。他們家挽留我一起吃飯,我一再推辭,女兒卻不愿回家。那男孩的媽媽過來說,“讓孩子吃一點吧,她剛還說很喜歡吃我做的飯呢。”
“不是幼兒園吃過了嗎?”我奇怪,我女兒晚上一般不再吃飯,只是吃點水果喝點牛奶。
“幼兒園不到五點就吃飯了,孩子們玩到現在早餓了。吃晚飯再讓她回吧。”
女兒也央求,我不好意思再堅持就先回了家。
后來有一次跟那家的保姆聊起來,那位大姐人很熱心,說:“你們家人太少了,你又不做飯,多冷清。你看叮當家,爸爸媽媽姐姐都在,一大屋子人多熱鬧,人多孩子吃飯也香。”
看著別人家的男孩長得結結實實,而我家姑娘瘦瘦小小,我才恍然,她并不是不愛吃飯,而是不愛家里冷清的環境。
[圖片上傳失敗...(image-a0062b-1629622233500)]
我們吃飯的時候往往并不是簡單地吃一種食物,更是去感受一種氛圍,感受一種被愛包裹的溫暖。
食物里藏著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即便我現在已經做了媽媽,每次回家,母親還是將我喜愛的食物一一準備好。臨走時,又給我帶上一堆,她總是怕我沒時間好好做飯。每次媽媽來我這里,臨走的時候,總是給我包一抽屜餃子凍在冰箱里,說“萬一沒時間,就下點。自己做得總比在外面買得好。”
現在,我也從一個廚房小白成長為家里的主廚。還記得第一次次給女兒做她喜歡糖醋丸子時她驚喜的樣子。
之前都是爸爸給她做,我嫌麻煩。某次女兒又說起時,她爸爸出差,我就買了肉餡回來查了食譜做。第一次居然很成功。女兒吃得一臉幸福,還問我第二天可不可再做。當然,我想把女兒和兒子愛吃的美食一一學會,一一做給他們吃。
以前覺得做飯是件麻煩的事情,但是當看到孩子吃飯時滿足欣喜的神情,才發覺,這個過程其實也很讓人享受。在煎煮烹炸的過程里融進自己對孩子的愛,孩子在一粥一飯里不但獲得長身體的營養,還能感受被人疼愛的喜悅與安心。
想起《麥兜響當當里》麥太說的:“看著你吃的樣子,這個是我能夠給你的,最簡單最基本的幸福。”
我想,這些幸福的味道會一直保留在味蕾的記憶里。讓ta以后無論走多遠,都會記得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作者簡介
悠然: 曾經的媒體人,正面管教認證講師。寫情感,寫育兒也寫故事。用文字記錄生活,在故事里看人情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