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多數女生一樣,我喜歡有儀式感的生活,越來越喜歡。
什么是儀式感?
百度上說,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就像畢業典禮時頒發證書、結婚時穿禮服、生日需要吃蛋糕,我理解的儀式感,是種態度,認真地對待一個人、一件事和一段時光的態度。
因為儀式感,我們枯燥、單調的日子開始有了色彩,我們的某一天、某個時刻,變得和其他的日子不一樣。
你與家人之間,是否也有一些從未說過,卻一直很有默契在做的儀式感 ?
春節假期,被家人濃濃愛包圍著的我,認真憶起在我和家人相處的日子里,那些因儀式帶來的滿滿幸福感。
慶祝生日,算是我家非常重要的儀式。小時候每逢我和弟弟過生日,媽媽都會在早餐時煮碗雞蛋面,面條代表長壽,煮的兩個荷包蛋則是希望我們考一百分。在那物質匱乏不能天天魚肉的歲月里,能吃到雞蛋就能讓小小的我們很是滿足,而父母盼孩子健康成才的心愿也寄托在這碗面里。
長大后,有經濟來源,不缺吃不缺穿了,如果生日時剛好在家,媽媽依然會煮一碗香香的長壽雞蛋面,在中午還會做一頓美味的大餐,她希望自己的孩子這一天吃好喝好,在未來一歲里健康豐盛。
上大學和工作后,更多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但每年的生日,他們總是記得最清楚,一大清早接聽到的電話或信息一定是爸媽的,話語幾乎都是同一句: 女兒, 生日快樂!記得去吃點好的!
如今微信普及,爸媽學會了新科技,除了語言,還會給我們發紅包。我和弟弟,也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祝福,比如買蛋糕、送禮物、請K歌......?
而在每個人生日來臨之前,爸媽擔心其他家人因工作太忙忘記這個日子,總會相互間提醒。
過生日,不僅意味著年齡長了一歲,它更多的是在傳達著家人之間相互關心和表達愛的一種儀式感。
過農歷年,是全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傳統儀式感最美好的一段時光。
小時候最盼望過年,趕集市、買新衣、美味的糖果零食、壓歲錢,只在這一特殊的時段才會有。
記憶中的年,在除夕那天的清晨,天還沒亮父母就起床為過年的大餐忙碌著,廚房里柴火燒得旺旺的,灶臺火爐里一片熱氣騰騰,收錄機里播放著喜慶的過年音樂,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嘗鍋里的美食。 最后一道紅燒全魚做好,就意味著大餐終于完成,開始擺桌祭祖、放長長的鞭炮、磕頭祈福......?
從睡眼朦朧起床到所有人吃得肚兒鼓鼓,這時才可以打開大門,天也剛剛亮。那個時候的家鄉農村,好像每家每戶都在暗暗較勁,看誰家的鞭炮響得最早,仿佛這樣來年就會越紅火似的。?
現在,年味不似以前濃了,但是回家過年,是內心的召喚,這種儀式感已經變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短暫的假期,跨越上千公里,就為和家人相聚見上一面。大家族的親人年三十圍在一起吃團年飯喝酒,長輩給在場的小朋友發壓歲錢,孩子們歡天喜地,大人們高高興興,一家人其樂融融。
貼春聯、包餃子、拜年...... 年過完年了,臨行前,爸媽一定會再做頓好吃的,然后將她準備臘魚臘肉臘腸或米酒讓我帶上。
帶著家人的愛出發,滿滿的幸福感和能量。如果某一年沒有回家,心里會覺得這個年缺少了點什么。
結婚后,也曾抱怨過老公不注重儀式感、不太懂浪漫,后來仔細想想,也許在每個人心里,對儀式感的理解各不相同。而他的儀式感,多半表現在平常的生活小細節里。
他公司午餐配發的水果,有遇到我或兒子喜歡的而家里最近沒買,他會舍不得吃,留著帶回來給我們。節假日他喜歡親自下廚做美味大餐,平常只要有時間,他也會變著花樣將新學會的菜式做給家人嘗試。下雨天主動接送我上班,加班出差不管多晚他會提早過來接機,周末我參加活動他會主動承擔起司機和保姆的角色........
也許,關愛照顧好家人的日常,是他心中的儀式感。
在自我的世界,儀式感也在一步步走進我的生活,吃飯喜歡用有美感的碗筷、喝水想要挑一個有顏又保溫的杯子、雨天撐開的那把傘希望圖案美麗帶來好心情、閱讀會選一個專門的角落、見朋友前會化個淡妝, 越來越喜歡無印良品式簡潔又充滿設計感的物品......
這些小小的儀式感,我看到了自己對美好生活品質的追求和向往;也正是因為儀式感,我開始認真對待每一天,未來也在這一天天里慢慢變得美好和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