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1】綠肥紅瘦
【釋義】綠葉茂盛,花漸凋謝。指暮春時節。也形容春殘的景象。
【出處】宋·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成語2】風鬟霜鬢
【釋義】形容頭發斑白凌亂。
【出處】宋·李清照《永遇樂》:“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蘇軾有四位著名的弟子: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他們被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稍后,又有四人也被認為是蘇軾詩文的傳人,他們分別是: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榮,這就是“蘇門后四學士”。
“后四學士”中的李格非是齊州章丘(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元豐七年(1084年),李格非四十歲時,他的女兒來到了人間。
女孩兒就是李清照。
遺傳了父母親體內強大的文藝基因(其母王氏是元豐宰相王珪的女兒),李清照從小就顯現出高于常人的文藝天賦。
李格非先在地方當教授,后又進京為官。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李清照于衣食無憂中接受著詩書的熏陶,身上的文藝氣質越發鮮明了。
十六歲那年,清照跟著母親從老家來到了京城。不一樣的環境,不一樣的玩伴,李清照盡情享受著屬于自己的快樂自由的時光。
——池塘邊的秋千上,少女們的歡聲笑語在蕩來蕩去。
——小溪畔的亭子內,郊游的幾位同伴在喝酒助興,不遠處的水面上,荷花映日別樣紅。
——春天的花園里,桃花開了、梨花開了、海棠也開了……流連花叢間,人如花,花照人。
做夢的年歲,美景無限,才思不絕。清照開始用自己的生花妙筆記錄這些美好的瞬間: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雙調憶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春天會消逝,花兒要凋零,“說不盡、無窮好”的幸福時光也總要成為過去,多愁善感的清照又怎能不生惜春之情?
【浣溪沙】小院閑窗春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云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如雪的梨花就要謝了,這誰又能挽留住呢?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時間都去哪兒啦?有的隨爐煙飛走了,有的在春睡中流走了,有的在斗草和蕩秋千的游戲中耗掉了,有的中孤獨的等待中遠去了。江梅的花期已過,柳絮又開始飄飛了,一個春天又要過去了。
各色花兒,讓少女清照的世界充滿著希望和無盡的情思,而在花期的盡頭,又總有免不了的惆悵。
閑愁也是愁。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躲在簾子后面的清照,想象著“綠肥紅瘦”的景象,感受著時光的匆匆。
總有一些陌生的客人來拜會父親,他們的到來,打破了清照生活原有的平靜:
【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chǎn)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那次,正在花園里蕩完秋千,突見客人到訪,清照抽身躲避,匆忙間,連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了下來。走到家門口,又想看看來人的模樣,于是就回頭一邊假裝嗅青梅,一邊用眼偷偷瞄來客。
前來的客人中,有的是非常贊賞清照文才也被清照尊崇的長者,比如晁補之和張耒,自然也應該有令清照怦然心動的翩翩少年郎吧?
【浣溪沙】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鐘已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
情竇初開的少女在酒后的晚上,處于似醉非醉、半醒半夢之間,誰能體會到這深閨的寂寞?
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賞花飲酒,面對的便是良辰美景,豈能辜負?——“更好明光宮殿,幾枝先近日邊勻。金尊倒,拚了盡燭,不管黃昏。”(《慶清朝慢》)
慢慢地,李清照的詞開始在京城貴族子弟間流傳開來。
其中有一個太學士,也讀到了李清照的詞,那些絕妙的詞句讓他對女作者產出了許多浪漫的想象。
太學士叫趙明誠,二十一歲,當年李清照十八歲。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時為吏部侍郎,而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則是禮部員外郎。
趙明誠期待的一天終于來了。
那天正好是元宵節,趙明誠和李清照的堂兄李迥一起去相國寺觀花燈,在那里正好遇到了也在觀燈的李清照。本來就心有愛慕,趙明誠這次見到真人,瞬間就被才貌雙全的清照吸引住了。回到家后,趙明誠委婉地向父親提出了想娶李清照的想法。
趙挺之跟李格非關系不錯,對李清照這個女孩兒印象也不錯。既然兒子有意,那就使出自己的老臉提親唄。
李格非給了趙挺之面子,然后李清照就把自己的心和身一并交給了趙明誠。
夫唱婦隨,比翼連枝,新婚生活自然是妙不可言的。
李清照沉醉在滿是暖流的愛河里。
【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賣梅花的來了,那就買一枝插在頭上吧,回到家讓夫君比比,花和我的臉到底哪個更好看?
在趙明誠的眼中,當然是妻子的容顏更美啦。
在愉悅的相處中,夫妻二人深深體會到了什么是難分難舍。
可婚后不久,趙明誠就有了一次學業上的遠游。雖然只是短短幾個月時間,可李清照卻在思念中度日如年。
重陽到了,菊花開了。此時最愛的人卻不在身邊,眼前的酒杯和香爐里盛滿的都是紛亂的思緒。半夜時分,孤枕難眠,西風吹簾,人瘦如菊。
天亮了,李清照寫就一首《醉花陰》,寄給了遠在他鄉的丈夫: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一樣的纏綿,一樣的相思。趙明誠懂李清照,也為妻子的才華而折服。
雖是遠游,可畢竟只是“小別”,沒多久,趙明誠就回到了家里。
兩人再次沉浸在甜蜜的二人世界中。
要是能永遠這樣下去該多好!
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不再是李清照能左右的了。
……
四十多年后,年近古稀的李清照在臨安城回憶起年輕時在汴京的生活,發出了如下的感慨: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落日熔金》)
曾經美艷照人,無憂無慮,最后卻落到憔悴不堪、風鬟霜鬢的地步,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