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話
這本書看起來很輕松,大概2個小時我就讀完了。第一次看,我帶著點好奇和旁觀者的心態,看看抑郁的蛤蟆是如何被心理醫生蒼鷺治愈的?看完的感受是,好像自己的心靈也被蒼鷺洗了一遍,變得尤其的輕松和愉悅。我覺得很有意思,為了探索蒼鷺的方法為什么可以治愈蛤蟆,我又看了一遍,原來蒼鷺是引導蛤蟆看見自己人格的形成原因,一步步抽離自己本身,站到自己的對面去覺察,而最終能讓自己不深陷過去的泥沼,不憂慮未來的不定,就剛剛好好地活在當下。
02?兒童自我狀態
作者認為人格是由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組成。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會表現得像個孩子,自然流露與生俱來的基本情感比如快樂,憤怒,悲傷,恐懼等。這些情感逐漸發展成復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這些潛意識下的行為經歷就塑造了人格的雛形。這其實就是弗洛伊德說的本我。
每一個情緒行為背后都可以追溯到童年,這樣我可以更好地回到過去的某時某刻,減少過去對我的影響,修正自己的行為模式。同時,要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理解孩子的一切行為。創造有愛的家庭環境,讓我的孩子在愛中體驗基本情感,在正向的基本情感中肆意綻放,并學會如何與負向基本情感相處。這樣再去回過頭看“我的情緒小怪獸”這本繪本,是多么意義非凡,而可能很多長大的我們,至今都無法和我們的情緒小怪獸和平相處,要么走向了無盡頭的精神內耗,要么把自己變成了一觸即發的定時炸彈。
03?父母自我狀態
父母自我狀態下的我們,所有的言行都會和自己的父母很像。可能會不自覺地變成一個審判官,去評判生活中所有的對錯;也可能變成無奈又唉聲嘆氣的人,成天嘮叨著“都是為你好”。我們總是暗自較勁并痛下決心地發誓“我永遠也不會成為我的父母”或“我和我的父母不一樣”。下意識里卻做著和父母一樣的事情,有沒有那么一刻突然覺得“其實我真的很像我爸或我媽!”。
記得在哪里看過,好像其實不存在“家庭遺傳病”一說。大概意思是,一個家族里會潛移默化地傳承家族里的處事和生活模式,如果能跳出來看到這種模式,說不定基因都被改變了。我認為這一狀態匹配的是弗洛伊德說的超我。
我終于更加明白了為什么一生要“修不評判”。為什么要從二元對立到一元統一。世間本無對錯,緣于眾生執著。
04?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狀態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處在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我認為這一狀態匹配的是弗洛伊德說的自我。
活出自我就是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這能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因果循壞,讓真實的自我拜托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05?后語
外面的物理世界是客觀的,而每個人都在這個客觀上建立了自己內心獨特的精神世界。外面的世界變成了在我這里的世界。愿往后的日子,照見的所有兒童和父母狀態都會幫助自己回到自我覺知狀態,用心去感受客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