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目的:思考、踐行、進化
寫作內容:遇見問題,記錄思考,建立原則,實踐優化,持續定義原則。
你做的怎樣?
盡力了嗎?
“我已做到問心無愧”
每個人或多或少在不同的場合都應該聽到過這句話。
昨晚聊到“ 問心無愧 ”時,這詞語從我腦中一晃而過。沒有思考的說:“好,做人做事就要做到問心無愧,不讓自己后悔”。
很多時候當一個習以為常的概念出現時,我們不加思索的就開始運用了,沒花一點時間對這個詞進行深入思考,在寫這邊文章之前,我就是這樣的,沒對概念深入思考。
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問心無愧呢,我一臉茫然,不懂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問心無愧,應該怎么做才算做到問心無愧。(一臉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就是上一篇所談到的“無知”,這個時候就需要找茫然的原因,捕捉這種感覺再解決掉)
其實,文字已經告訴我們具體的做事方法,明月說:
“問你的心就可以了”;
“重點是問心”;
問心,問心,問心? 無愧;
是否有愧,問你的心。
需要做到問心無愧時,我想這個思考行為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步:問你內心,這件事你自己做的怎樣;
第二步:自問,不會為自己所做所為感到愧氣,已盡你所能。才能說明做到問心無愧。
問心無愧:是指道家理念隨性而為,反躬自問,沒有對不起自己的地方。解釋為捫心自問,毫無愧色。[來源百度百科]
至少需要以上這兩步過程,不是感觀上覺得做的差不多了,脫口而出,已問心無愧。我在寫這文章以前,做人做事只是盡力,并沒有回顧問心。如果有說問心無愧的機會,我估計也是脫口就出。
在很多情況下感官上的無心無愧,與你停下來真正問內心得到的問心無愧是不一樣的,停下來問自己,可能會發現有些地方還可以優化,還可以做的更好,還可以給人更好,然后再去行動,盡最大能力。這時候說出來的問心無愧與脫口而出,我相信會有區別,即使沒有區別這個問心的過程,對自己的成長估計也會有很大幫助,下次可能做的更好。
做到問心無愧,除了事后問心,事前也該問心:這件事應不應該做?? 值不值得去做? 能不能做?? ?
事前問心,應不應該做,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問題,每個人的三觀都不盡相同,所做出的選擇也不盡相同。但希望一切從 “善” 出發,遵循“正心” 。
事后再躬身自問,這事做的如何? 是否有愧于己于人?
問心無愧也是一個自我檢驗的方法,對所做所為形成一個閉環,是給人或者某事或者自己的交代。為了不讓自己后悔,做更好的自己,建立一個原則:凡事盡量做到問心無愧
該怎樣才算問心無愧?
? ? ? ? ? ? ? ? ? ? ? 問心無愧的邊界:
? ? ? ? ? ? ? ? ? 從善出發,心安即可
每個人對問心無愧的理解不一樣,標準不一樣,問心無愧的邊界也會不一樣。
問心無愧其實是一個相對主觀的標準,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而我們唯一要求大家評斷的出發點就是“善”。
事前事后從“ 善 ”出發,做人做事不管做的怎樣,可能不是最好,但已做到自己最好的狀態,盡自己最大能力,對的起他人對的起自己。
希望所經歷之事,做到內心安靜,心安。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還是做事。
當自我復盤時,希望可以心里通透敞亮、從容安定。
做的怎樣?
內心能扎實的回答:已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