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到認知的力量。最近,我又把《好好說話》一書認真讀了一遍,感覺與第一次讀,完全是兩回事兒。第一次讀完后,只是簡單的認為好好說話確實很有必要,能幫助自己獲得更好的機會和人脈等等,是屬于錦上添花的技能;這一次讀完,卻深刻的感受到,不會好好說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得不去改變的問題,是生活中的剛需。
由于認知的不同,理解程度的不同,最終導致了截然不同的結果。第一次看完是不了了之,我的說話能力并沒有得到明顯提高,這本書也并沒有對我的說話形成很好的指導,我得到的結果只是——我看過這本書;但這一次,我意識到了好好說話的重要性。不會好好說話的人總有吃不完的虧,受不完的罪,好好說話成為了生活的剛需,于是我的元認知能力開始時刻監控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會隨時反過來思考自己的每一句話是否得體?是否精準的表達了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否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是不是還有其他更好的表達方式?《好好說話》這本書也變成了常翻常新的工具書。這個細微的改變,讓我大為震驚,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認知的力量。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關于對好好說話的新認知。
“我就是不會說話,請別往心里去”;“我人比較直,說話不會繞彎子,你別介意”;“我不是那個意思,你別誤會”等等,這是很多不會好好說話的人,常常掛在嘴上的解釋。對他們來說,不會好好說話并不是什么大錯,只要自己為人真誠和坦率,做到問心無愧就行了。同時他們還希望周圍的人都能多多擔待自己的不會說話,自己如此坦誠的和你交流如果你還非要和他們記氣,那就是你不夠豁達、不夠包容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非常不正確的,可這種想法似乎又是那么普遍,以至于很多人認為自己不會好好說話,別人要多多理解和包涵簡直就是理所應當的。
這種大規模的、普遍的想當然,一定有其根源。追溯歷史,我們看到孔子正對弟子們說:“巧言令色鮮仁矣”,“剛毅木訥近仁矣”。于是,不會好好說話的人開始理直氣壯了:看看,孔圣人都說了,要我們不要多說話,我們這些不會好好說話的人才是宅心仁厚、踏實做事兒的人,那些能言善辯、巧舌如簧的人都是心機重重、精于算計之徒,我們要求大家對我們寬容一點,有錯嗎?這真是一個不錯的理由,可當我們再深入思考一番,就會發現,其實孔子這話并不能這樣簡單的僅從字面去理解。首先,孔子本人就是非常會說話的人。每句話都能成為經典,弟子遍天下的大圣人,能是不會好好說話的人么?其次,我們看看孔子對自己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的評價:“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可見,孔子對弟子蠢不蠢,還是由“會不會說話”來判斷的。最后,我們要搞明白,會不會說和愛不愛說,是兩個概念。孔子要弟子們少說,是因為他有底氣,因為他的弟子個個能說會道。不會好好說話,就別拿孔老圣人說事兒了。
把目光從歷史的隧道里收回來,反觀自己。一直以來,我對于好好說話的認識不深刻,也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只是隱隱覺得自己因為嘴笨很多地方明里暗里都在吃虧。其實,不會說話很多時候就是不會思考,或者說沒有把這事兒當成是可以思考的事兒去對待。有時候心里明明沒那意思,說出來的話卻變了味兒,這些不當的言語會讓周圍的人感到不快,而他們的負面情緒反過來又會影響到自己,這真的只能說是“活該”了。我因為沒好好說話,沒少和老婆鬧過心。她總會因為我的哪句話沒說好就和我鬧情緒,而我總覺得不可理喻,認為她是雞蛋里面挑骨頭,沒事兒找事兒,純粹一個玻璃心,老難伺候了。我的理由是:你有必要嗎?在家里說話干嘛還要那么注意?不累嗎?家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包容的地方,讓人休息的地方,你這樣斤斤計較,還讓不讓我好過啊?……直到如今我才發現是自己做錯了,為什么錯呢?因為自己心大。心大,就會欠缺察言觀色的敏銳;心大,就會無法洞悉對方的言外之意;心大,就會說話欠考慮;心大,就會傷人而不自知。
好好說話,到底有多重要?好好說話,要多重要有多重要,他關乎著你的幸福,乃至你在這個世界的地位。因為,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一輩子認識的人不再是周圍幾個熟悉自己的人,便利的交通和發達的通訊讓我們認識的人成倍增加,花時間和注意力去判定一個人變得極為奢侈,更多的人只會從你的言論來判定你是個什么樣的人。不會好好說話就是一種硬傷,是缺乏思考的表現,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麻煩。
最后告訴你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好好說話不是天生就具備的能力,會不會說也不是只由性格決定,只要我們提高認識,把它當成自己生活的剛需,誰都可以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