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自古以來,我們對美人的要求,一定少不了一雙清澈的眼睛。眼周緊致、膚色均勻,眼睛看上去就會神采奕奕,一顰一笑,都仿佛傳遞著動人的情緒;相反,如果眼睛下掛著重重的眼袋,看上去就失去了神采,整張臉龐也顯得黯淡而疲倦,沒有精神氣。
對許多姑娘而言,眼袋是一個很頑固的敵人。有的姑娘比較幸運,只需要一個充足的睡眠就能擺脫煩惱;但大部分姑娘會發現,眼袋一旦出現,就很難消除,不論用什么樣的護膚品,總是不見成效。這種情況下,眼袋其實是身體給我們發出的信號,提醒我們注意健康了。
難以消除的眼袋,其實是脾胃作祟
▼
我們的下眼瞼是屬脾的,在中醫看來,眼周的問題其實和脾胃、腎臟虛弱有關,脾胃虛則眼袋大,腎虛則眼圈黑。
脾胃是負責運化的臟腑,負責把身體內的水濕運化排出體外。如果脾胃虛弱,水濕之氣不能很好地被脾胃運化,順暢地排出,就會滯留在我們的身體里。而眼瞼下方,正好是胃經起始的地方,水濕首先就會停在這里,淤結在眼睛周圍,形成眼袋。
在老家的時候,我發現在農村務農的姑娘臉上,很少出現眼袋。而大部分城里的姑娘,由于工作或學習的原因,平時總是保持著坐姿,缺乏運動。中醫認為“久坐傷肉”,而脾是主肉的,久坐不動的人,脾胃功能會比較虛弱,再加上熬夜等不好的習慣,就更容易形成眼袋了。
所以,想要消除眼袋,我們就要養好脾胃,幫助身體祛除體內的水濕之氣。
先健脾胃,按這兩個健脾穴位
▼
公孫穴和四白穴,分別是我們脾經和胃經上的兩個穴位,一個位于足部,一個位于臉部。被眼袋困擾的姑娘,平時可以多按揉一下這兩個穴位,能夠幫助身體改善脾胃功能,增強眼周圍的氣血微循環,從而減輕眼袋。
公孫穴
坐在椅子上,讓兩腿自然下垂著地,用手指沿著腳掌內側邊緣向后摸,摸到第一跖骨中部的凹陷處,也就是公孫穴所在的位置。
公孫穴不僅是我們脾經上的“排污口”,能夠以水濕風氣的形式,來運化脾經之氣;它還是八脈交會穴。就是說,按摩公孫穴,不僅能刺激脾經,調理脾胃功能,還能刺激到我們的沖脈,而沖脈是總領我們全身氣血的一條經脈,能改善周身氣血循環,帶走體內的水濕。水濕之氣減少了,眼袋也會減輕很多。
方法
坐在椅子上,俯身用兩手握住腳背,將兩手拇指放在公孫穴處,用力按住不放,保持五分鐘左右。
公孫穴每天按摩兩次就足夠了。我一般會在早上起床時,和晚上睡前按摩。按完以后,足部會有微微的酸脹感,尤其是晚上,按完后入睡會特別快。有了充足的睡眠,眼袋自然也沒有侵擾的機會了~
四白穴
四白穴位于瞳孔正下方,距離眼瞼下緣約一橫指寬的距離。相信姑娘們對這個穴位都不陌生,小時候做眼保健操,其中一個動作就是按揉四白穴。四白穴,是胃經上距離眼部第二近的穴位,是影響眼周氣血的關鍵穴位,經常按摩,能夠幫助眼周活血化瘀,改善氣血循環,減輕眼袋的癥狀。
方法
閉上雙眼,將雙手食指的指腹輕按在兩側四白穴處,稍稍用力的時候,會感到眼球受到輕微的壓力。兩只手指同時沿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按揉四白穴8-12次,再沿相反方向,重復按揉共100次。
這個穴位按揉起來很方便,上班族平時面對屏幕,覺得眼睛疲勞的時候就可以隨時隨地按摩一下,幫助緩解眼部疲勞的同時,也能保養眼周的肌膚,讓肌膚光潔均勻,神采奕奕。
再去濕氣,喝薏米冬瓜祛濕湯
▼
馬上快到夏季了,冬瓜是我家夏季餐桌上常備的一道菜,它利水濕的作用很好。《隨息居飲食譜》記載冬瓜“甘平。清熱,養胃,生津……行水。”我家最常做的,就是和薏米一起煲湯,既能健脾胃,又能祛水濕,而且大多數人都能喝,很適合作為夏天常喝的祛濕湯。
薏米是家喻戶曉的祛濕食材,很多姑娘一定都喝過薏米紅豆湯。薏米入脾、胃、肺三條經絡,它最難得的地方在于,不僅能健脾胃,專祛脾經、胃經的水濕,同時還有補肺的作用。我們都知道“肺主皮毛”,所以補肺的食物對皮膚也好,能讓我們眼部周圍的皮膚更緊致。薏米,幾乎就是為了祛眼袋量身定制的食材~
食材:薏米 30g,冬瓜 300g,姜 1塊
做法:
1、提前2-3小時將薏米用清水浸泡透,同時用刀將生姜拍散備用。冬瓜洗凈去皮后,用刀切成大塊。冬瓜容易煮爛,切大塊,能更好地保持它原本的風味。
2、在鍋中放入冷水,加入拍散的姜和浸泡好的薏米,開大火將水煮沸,再轉小火煮到薏米軟爛。
3、放入冬瓜,繼續小火燉煮十幾分鐘,到冬瓜變透明時關火起鍋,放入少許鹽調味,就可以喝啦~
這道湯里用到的食材都比較平和,除了孕婦,大多數體質的朋友都能放心喝。其中只有薏米微寒,所以煲湯的時候放入了一塊生姜來袪祛寒涼,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加入豬骨一起煲1小時以上,冬瓜和薏米都煮得綿軟,吸收了豬骨的香味兒,湯味會更鮮~
-End-
總說眼睛是我們心靈的窗戶,透露著我們內心的喜怒哀樂,可是眼袋的存在,就像給這扇窗戶遮上了一道簾子。希望每個姑娘都能擁有一雙明亮、精神的眼睛,也擁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儀容~